唐備
天若無雪霜, 青松不如草。
地若無山川, 何人重平道。
這首詩寫得猶如格言,以對比手法說明了只有通過對比,才能很好地認識和理解事物。
青松和野草,只有在霜雪的條件下,才能很好辨別它們間的不同。如果沒有霜雪,那么松也青,草也翠,甚至草還較松長得快,長得旺,且到處蔓延,“青松不如草”。可是霜雪一降,則野草凋萎,葉子枯黃,甚至被凍而死,而青松卻傲然挺立,蒼翠欲滴,分外精神。在這樣的條件下,立見野草不如松。
詩的后兩句表現(xiàn)與上兩句同樣的意念,可是改換了表述方式。如按上面寫法,則是“地若無山川,世上無險道”,“地若無險阻,山川如平道”。詩人巧作變化,第一句中的“雪霜”是青松與野草對比的條件;第三句中的“山川”則為與“平道”對比的方面,將“險阻”隱去。初看“天若無雪霜”和“地若無山川”句式相同,好象意念相同,其實假設條件是不同的。正由于山川與平道和青松與野草都是兩個選擇肢,第三句以一個選擇肢作為假設條件,便使它的假設條件置于人要思考而得的境域,從而更為突出了要表達的意思,這是欲彰故隱的辦法。
這首詩題旨歸于要經對比才能認識問題。詩人于此表現(xiàn)了既希望有“平道”,又不回避和懼怕“險阻”。履平道固然安全無險,可是歷山川也能鍛煉人。因此,既“重平道”,又要成“青松”。安于“平道”,不免成為“野草”,不畏“山川”,才能成為傲霜雪的“青松”。
這首詩言簡而意豐,語直而意曲,寓深刻的人生哲理與形象的比喻之中,肯定的意思以假設的口吻出之,充滿了巧制的機趣,有著警人深省的作用。
上一篇:《聲聲慢·李清照》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妾薄命·李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