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解】
陶淵明的《飲酒》詩共20首,這是其中的第五首。這組詩都是陶淵明酒后所作,大致可以看出詩人歸田之后十二年生活、思想的變化過程。作者以飲酒為題,寫飲酒,意不在酒;寫醉酒,未必真醉。他是借酒抒懷詠志。當時東晉已瀕于滅亡,作者感慨頗深,常借酒解憂,寫詩言志。這里所選的這首《飲酒》詩,歷來被認為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飲酒》第五首“結廬在人境”反映了詩人歸田前期的志趣和情懷。
要解讀這首詩,首先要弄清楚“問君何能爾”的“爾”字所指代的內容。“爾”在這里當作“如此、這樣”解,這句話直譯是:要問“我”怎么能如此?也就是說,要問“我”怎么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原來,只要存心遠離塵世,便覺得居住的地方也遠離了塵世了。
顯然,“這種境界”指的就是上一句說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人雖然在眾人居住的地方搭建起房屋,但由于心境淡遠,辭官歸家,一切為官的煩憂、都市的車馬喧鬧已不復存在。有的只是在東籬之下種菊、采菊,享受勞動的歡樂。
而詩中“悠然見南山”更似神來之筆,妙筆天成。正如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所說的那樣:陶淵明“本自采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閑而累遠”。這是何等的悠游自在!試想象一下:傍晚時分,夕陽的余暉中,山間的霧氣、農家的炊煙裊裊上升,金色和白色相互交織,飛鳥結伴而回,不是仙境勝似仙境!難怪詩人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人從大自然中得到啟發,領會到了人生的真諦,這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也是無需用言語表達的。這種境界,正是陶淵明一生執著追求的“真”——人與萬物的自生自成、自在自為,不受任何外物的紛擾。不僅如此,詩人把這種“真”幻化為一種人生社會理想:詩意的人生,純美的社會。
這首詩既具有鮮明的詩歌形象、悠遠的詩歌境界,又蘊含著某種宇宙人生之理,的確稱得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
上一篇:題破山寺后禪院
下一篇: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