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天寶八載(749),岑參受命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他在離開長安的家人,西行赴任途中遇到一位返京使者,于是寫了這首詩。
這是一首傳誦很廣的名作。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寫得自然、本色。岑參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過這樣的說明:“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因此從道理上講,他是自愿的,情緒的基調(diào)當(dāng)是昂揚(yáng)樂觀的。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當(dāng)時的安西都護(hù)府治所在龜茲(今新疆庫車縣),在通訊、交通都極不方便的唐代,對一個久居內(nèi)地的讀書人來說,要離家數(shù)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豈有不想家的道理?此詩首聯(lián)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園東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語,只是默默凝視著東方,思鄉(xiāng)的主題一上來便得到有力的揭示。步步西去,家鄉(xiāng)越來越遠(yuǎn),“路漫漫”三字不僅指出這種事實(shí),而且很容易勾起“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李煜[清平樂])一類的感觸來。首句只敘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第二句中的“龍鐘”是沾濕的意思,全句說:揩眼淚巳經(jīng)揩濕了雙袖,可是臉上的淚水仍舊不干。這種寫法雖有夸張,卻極樸素、真切地再現(xiàn)了一個普通人想家想到極點(diǎn)的情態(tài),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
后兩句說:途中遇到了入京使者,想寫封家信又苦于沒有紙筆,只好靠使者捎一句話去報個平安。“馬上相逢”,自然是“無紙筆”的,這是人人都可能碰上的事,在這種情況下,誰也都會想到只能“憑君傳語報平安”了。這首詩正是把一般人都可能經(jīng)歷過、都想說卻又沒有說出來的話,用樸素、自然、通俗、流暢的詩句寫了出來,因而能引起讀者的普遍共鳴。正如鐘惺《唐詩歸》所說:“人人有此事,從來不曾說出,后人蹈襲不得,所以可久。”
我們說這首詩寫得自然、本色,但也不是說它平淡無奇。恰恰相反,平中見奇,反倒是此詩的一大特色。比如第三句中的“馬上”,雖是寫實(shí),然而我們于中可見作者跋涉的艱苦以及前程的遙遠(yuǎn)。第四句中的“報平安”是為了安慰家人,之所以要安慰,是因?yàn)樽髡邚淖约翰豢山饷摰乃监l(xiāng)情緒中體會到,家人也同樣地惦記著自己,而對于家人的安慰,又等于詩人在安慰自己——由己及人,再由人及己,要沒有生花的妙筆,誰能在“報平安”這三個最普通的字眼里寫進(jìn)如此豐富的曲折和宛轉(zhuǎn)!
上一篇:杜甫《復(fù)愁十二首(其九)》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岑參《過磧》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