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嶠·中秋月》中外哲理詩賞析
圓魂上塞空, 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風?
這是一首充滿思辨色彩的哲理小詩。它以中秋月為吟詠對象,而對一輪滿月和如水月輝,從事物的另外一面提出問題,揭示了事物的復雜性,啟發人們看待事物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絕對化、簡單化地下結論。從而表現了古人樸素的辯證觀點。
這首五言詩總共四句:一輪圓月升上暗藍色的夜空,將澄澈透明的銀輝遍撒人間,人們一般都認為天涯共此時,四海共嬋娟。首句的圓魂,即指圓月,“魂”是月始生或將沒時的微光,這里用以泛指月或月光。你在這里看到的是晴空萬里,清輝滿地,換個地方也許就不是這樣。大千世界太遼闊,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地形地貌千差萬別,同一時刻的氣象狀況、風云雨雪的變化也當不同。你怎能知道千里萬里之外,沒有風雨交加那樣的情景呢?當你尚不能感知迢迢遠方是什么景象時,切不可盲目下結論。李嶠的這一看法顯然是客觀的。
李嶠生活的時代早我們十幾個世紀,受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人們還不能用先進的設備進行大面積的氣象觀測,也不能作出準確的天氣預報。但是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業已積累了大量的氣象經驗,諸如“礎潤而雨,月暈而風”,“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六雪打燈”等農諺,就是勞動人民經驗和智慧的結晶。顯然,李嶠是通過詩的形象和語言,將人們的經驗與智慧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在更廣闊的背景上,有了更豐富的內容含量:氣象上如此,推而廣之,人們在對其復雜事物的認識上,又何嘗不是如此?
上一篇:《洛高·兩種生活》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樂游原》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