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蠶事已畢
(夏歌之一)
田蠶事已畢,思婦猶苦身。
當暑理絺服,持寄與行人。
前兩句,田蠶,桑田養蠶,這是當時主要農事活動。思婦,因丈夫外出而思念的婦人。猶,還。第一句敘述采桑養蠶的農事已經完畢,也就點明了時序是夏季。因為“蠶生春三月,春桑正合綠”,過了“春三月”,正是夏季了。同時點明了這是《子夜四時歌·夏歌》中的一篇。此句更深隱的含意是,蠶事完畢,蠶已吐絲作繭。這一絲字與“思婦”的“思”字同音雙關,因而把第一第二兩句從內在深處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了。 “苦身”的“苦”,不僅指的是采桑養蠶,繼而寫到“暑理絺服”的勞累之苦,也包含了對“行人”的思念之苦。
后兩句,當,對,冒著。理,治,料理。絺,音chi(癡),不讀“希”,即細葛布。《詩經·周南·葛覃》: “為絺為綌。”毛傳: “精曰絺,粗曰綌。”持,把,手拿著。與,給。行人,指外出的丈夫。這位“思婦”春季養了蠶,有了“絲”,已經十分勞累了,但她不顧勞苦,又在夏季,冒著暑熱,做好葛布衣服,寄給出門在外的丈夫。這就表現了這位勞動婦女的勤勞、干練,顯示出她對丈夫的思念、疼愛和關切,說明她在丈夫外出的情況下,愛情的忠貞、專一。于是,一個勞動婦女的美好形象就躍然紙上了。這與古代民間傳說中為夫送寒衣的孟姜女的形象,非常相似。可以說,這兩個相似的婦女形象,都是古代民間文學的杰出創造。
這首民歌只寫了與“行人”別后自己的情況,并未描寫與“行人”別離的場面,也未寫出別后“行人”的情況,這些都留給讀者(聽者)去聯想了。其實這也是不難想象的。況且,在南朝民歌中,還有不少這方面的詩句,可作為本篇的補充。譬如: “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莫愁樂》)“送歡板橋灣,相待三山頭。遙見千幅帆,知是逐風流。”(《三洲歌》)《舊唐書·音樂志》: “三洲,商人歌也。”當時的揚州、建康(今南京, “板橋灣”, “三山”在其左近)都是商業發達的城市,這類民歌當是這些城市商業發達的產物。所謂“行人”大多是指外出牟利的商人,他們唯利是圖,不重愛情,通常是重利輕別離的。以上兩首民歌不僅描寫了商人離別的情況,而且也描寫了商人離別后的情況:“逐風流”,即眠花宿柳的“風流韻事”。相比之下,更可突出“思婦”的愛情忠貞專一,品德高貴。
上一篇:生年不滿百|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疾邪詩|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