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王桂陽
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
未見籠云心,誰知負霜骨。
弱干可摧殘,纖莖易陵忽。
何當數千尺,為君覆明月。
這是一首贈給別人以表明自己志向的詩。史書上說吳均家世寒賤,曾為建安王偉記室,補國侍郎,后官至奉朝請。這首《贈王桂陽》,不只托物言志,而且行文之間充滿了哲理。
全詩以松樹為題, “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挺拔蒼勁的青松,在它剛長出數寸高時,也和其他植物一樣,會被野草埋沒而極不顯眼。這里,作者在訴說著一個普通的生活常理,青松的挺拔高峻并不是一開始就能顯現出來的。在它幼小時,和同類并無兩樣。在此,作者也在以松喻己。下兩句具體點明: “未見籠云心,誰知負霜骨”, “籠云”,高大可以籠聚云氣之意。作者在《山中雜詩三首》云: “桂樹籠青云”,即是此意。在此, “籠云心”指的是高闊遠大的志向, “負霜骨”指的是堅貞正直的品質。吳均常有一種懷才不遇,無法施展抱負的壓抑感,所以常在一些贈答詩中排泄這種情緒,象《主人池前鶴》等。這兩句是說,當一個人高闊遠大的志向尚未表露時,誰能知道他有堅貞正直的品質呢? “誰知”兩字的設問,使語氣得到了強調,從中也透出作者那種隱隱的哀怨情緒。這首詩可能是送給當時的桂陽郡太守王嶸的,下級對上級表露這種情緒是很正常的。 “弱干可摧殘,纖莖易陵忽”,這兩句是承上而來的,還是以青松作喻,言當松樹微小的時候往往容易受到風霜的欺凌和世人的忽視,人也一樣。微賤者雖然有才能也往往被小看而得不到培植。下面兩句筆鋒一轉,氣魄和胸懷都為之一變: “何當數千尺,為君覆明月”,千尺巨松,遮天蔽日,表明了詩人一旦得志高升,還要做一番建功立業的大事情,這是詩人表示的一種愿望。這首詩的主要特點,是緊緊抓住自然界的松樹作比,利用松樹那種特殊的特性,運用象征的手段,把詩人復雜的情緒和要做一番大事業的愿望很充分地表現出來了。吳均的詩文當時被認為清拔有古氣,有“吳均體”之稱。這首《贈王桂陽》無疑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上一篇:贈吳均|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贈秀才入軍|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