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騮馬歌辭
(其二)
高高山頭樹,風吹葉落去。
一去數千里,何當還故處。
南朝民歌多抒寫男女之情,北朝民歌更注重表現社會生活。除少量情歌外,游牧生活、北國風光、戰爭災難、民生疾苦、尚武精神,都是歌手們吟詠的對象。
西晉末年到北周,兩百多年間,北方民族的奴隸主或封建貴族,為爭奪統治權,連年混戰,使人民陷入深重苦難。各族百姓紛紛破產,被迫離開本土,集結流亡。這首民歌反映了流民群的流亡生涯和懷土思鄉情感。
開頭兩句描寫樹葉被風吹落的情狀,以此比喻流民離鄉背井,四處飄蕩。這個比喻十分熨貼。風吹平地之樹,葉子散落不遠,若以此比喻流亡,則一般化。而高高山上之樹,葉子被風吹落,從山上飄到山下,吹到遠遠的地方,這就跟流民轉徙道路,飄泊遠方,極為相似。故點出“高高山上樹”,十分必要。這里,運用了民歌中傳統的比興手法,以物喻人,真切、生動。 “一去數千里”以夸張手法,寫出流民遠離家園的情形,末句直陳其回歸的急切心情與強烈愿望。隱約透露渴望祖國統一富強,以便他們重建和平生活的要求。但這種要求何時能實現呢?那是十分渺茫的事!……因此,此歌流露出一種絕望的悲哀與憤激,不同于一般的游子思鄉之作。
此歌在剛健、雄渾、質樸、爽朗的風格中,揉進了深沉的憂憤,顯得沉郁悲涼。它同南朝民歌的清麗、委婉、含蓄、雋永迥然不同。
上一篇:紫騮馬歌辭|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綿州巴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