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說南來處,蒼梧接桂林。過秋天更暖,邊海日長陰1。巴路緣云出,蠻鄉(xiāng)入洞深。信回人自老,夢到月應(yīng)沉。碧水通春色,青山寄遠(yuǎn)心。炎方難久客,為爾一沾襟2。
“信回”三句,言其遠(yuǎn)也,雖涉纖卻妙。
【校記】
1.邊,《全唐詩》一作“近”。
2.為爾一沾襟,《全唐詩》一作“莫使鬢毛侵”。
【箋釋】
[南中] 指五嶺以南地區(qū),即下文之“嶺外”。《文選·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南中呂興,深睹天命,蟬蛻內(nèi)向,愿為臣妾。”李善注引《吳志》:“交址郡吏呂興等殺太守孫谞,使使如魏。”張說《嶺南送使三首》:“南中不可聞,書此示京畿……獄中生白發(fā),嶺外罷紅顏。”又,《通典》卷一五:“其黔中、嶺南、閩中郡縣之官,不由吏部。以京官五品以上一人充使就補(bǔ),御史一人監(jiān)之,四歲一往,謂之南選。凡居官以年為考,六品以下四考為滿。”
[故人] 當(dāng)指趙縱。《舊唐書》卷一二五《張鎰傳》:“建中三年正月,太仆卿趙縱為奴當(dāng)千發(fā)其陰事。縱下御史臺,貶循州司馬。”循州,屬嶺南道,治所在今廣東省惠陽縣東北。盧綸有《夜中得循州趙司馬侍郎書因寄回使》詩。此詩當(dāng)作于建中三年(782)以后。
[蒼梧] 指今湖南南部、廣東西北部及廣西東北部廣大地區(qū)。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蒼梧郡,治所在廣信縣(今廣西梧州市)。隋開皇時廢。唐天寶元年(742)復(fù)改梧州為蒼梧郡,乾元元年(758)復(fù)為梧州。
[桂林] 秦置桂林郡,治所在今廣西桂平縣西南古城。西漢元鼎六年改置郁林郡。唐時分為桂林始安郡和梧州蒼梧郡。見本書卷二錢起《省試湘靈鼓瑟》注。
[巴路] 漢唐時往嶺南,亦有取道巴蜀者。左思《蜀都賦》:巴蜀之地,“廓靈關(guān)以為門,包玉壘而為宇。帶二江之雙流,抗峨嵋之重阻。水陸所湊,兼六合而交會焉;豐蔚所盛,茂八區(qū)而庵藹焉。于前則跨躡犍
[蠻鄉(xiāng)] 舊時南方少數(shù)民族多以山洞為居處。
[寄遠(yuǎn)心] 王維《送沈子福之江東》:“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尉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炎方] 泛指南方炎熱地區(qū)。《藝文類聚》卷九一引三國魏鍾會《孔雀賦》:“有炎方之偉鳥,感靈和而來儀。”李白《古風(fēng)》之三四:“怯卒非戰(zhàn)士,炎方難遠(yuǎn)行。”白居易《夏日與閑禪師林下避暑》詩:“每因毒暑悲親故,多在炎方瘴海中。”盧綸《夜中得循州趙司馬侍郎書因寄回使》:“地說炎蒸極,人稱老病余。”
【輯評】
《重訂唐詩別裁集》卷一八:“信回”二句,苦心得之。
《綱師園唐詩箋》卷一一:“過秋”一聯(lián),風(fēng)景之異;“巴路”一聯(lián),形勢之險;“信回”一聯(lián),道里之遠(yuǎn);“碧水”句,逢使;“青山”句,寄詩;“炎方”二句,望其歸。
上一篇:《送韓都護(hù)還邊》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宮中樂二首》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