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詠懷古跡之三》詠[湖北]·昭君故里的山水名勝詩詞賞析
(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①,生長明妃尚有村②。
一去紫臺連朔漠③,獨留青冢向黃昏④。
畫圖省識春風面⑤,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⑥。
千載琵琶作胡語⑦,分明怨恨曲中論⑧。
【題解】
杜甫大歷元年(766)客居夔州時作《詠懷古跡》共五首,分詠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永安宮(劉備廟)和武侯祠。其實各詩并不是專詠古跡,而是借古跡抒發(fā)自己的懷抱,因此有些古跡杜甫甚至沒有到過。昭君村在興山縣陳家灣,此地倚山傍水,山明水秀,舊有昭君院、昭君祠,今有昭君臺。昭君,王嬙,西漢元帝時入宮為待詔,竟寧元年(35),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親,奉元帝命遠嫁,后立為寧胡閼氏。昭君和番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歷史故事,歷來被傳誦和評說。此詩借昭君遠嫁,抒寫自己人生不遇的凄怨心情。前人謂此詩風流搖曳,是杜詩中極有韻致者。
【作者】
杜甫,唐代詩人,生平見前山東《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
【注釋】
①赴:走向。山脈綿亙,勢如奔走,故曰“赴”。荊門:山名,在湖北宜都縣西北。②明妃:即王昭君。因避晉文帝司馬昭諱而改稱明君,也稱明妃。③去:離開。紫臺:漢宮名,這里指漢宮。朔漠:北方的沙漠,匈奴生活于西北沙漠地帶。④青冢:昭君墓。在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南約10公里大黑河岸邊,傳說墓上草色長青,故曰“青冢”。⑤此句言漢元帝只憑看畫圖而不識昭君之麗姿。省識,察看。春風面,指姿容美好。傳說昭君入宮后,不愿賄賂畫工毛延壽,毛故意將其容貌畫得很差,因未獲漢元帝召幸。見《西京雜記》。⑥環(huán)珮:此以昭君佩玉之聲代指昭君。⑦胡語:指匈奴之音。庾信《昭君詞》:“胡風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調(diào)琴上曲,變?nèi)牒章暋!雹嗲姓?lun):在樂曲中傾訴。《琴操》: “昭君在外,恨帝始不得遇,乃作怨思之歌,后人名為《昭君怨》。”
上一篇:(清)查慎行《三閭祠》詠湖北屈原祠詩詞
下一篇:(宋)王十朋《昭君村》詠湖北昭君故里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