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的主要內容,《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導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簡稱 《西域求法高僧傳》、《求法高僧傳》。是一部類傳體佛教史著作。2卷,唐代釋義凈撰成于691年。各漢文大藏經均收入,另有金陵刻經處等單刻本。1894年譯成法文,1942年又譯成日文出版。
義凈 (635—713),俗姓張,齊州 (今山東歷城)人,一說范陽 (今北京西南) 人。唐高宗咸亨二年(671),由海道前往印度求法,巡禮鷲峰、雞足山、鹿野苑、祗林精舍后,入那爛陀寺學習大小乘佛教。歷時20多年,游歷30余國,于證圣元年 (695) 帶梵本經、律、論約400部回到洛陽,武則天親自迎接。此后便從事譯經,曾先后譯出經、律、論61部239卷,成為中國佛教四大譯家之一。在從印度歸國途中,寫成《南海寄歸內法傳》4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2卷。本書是在室利佛逝國 (今印度尼西亞蘇門達臘島) 撰成,委托大津送回長安的。
本書2卷,原題“沙門義凈從西國還,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歸并那爛陀寺圖”。記載自唐初玄奘西行回國(645年)以后,到本書撰成為止46年間中國僧人和朝鮮、越南僧人,以及中亞細亞僧人西行求法56人(實為60人) 的具體事跡。卷首有作者自序,卷末有作者自傳。據自傳,作者撰書目的,主要是為了表彰西域求法高僧以法顯、玄奘為榜樣,“輕生殉法”的崇高精神。所記高僧,如玄照、佛陀達摩、大乘燈、無行等,是作者在那爛陀寺的同學,所以記事較詳。其他如道希、慧業等則早已去世,作者在那爛陀寺見到他們的住所或遺物而得知事跡。其他大多得之傳聞,如質多跋摩、隆法師、義朗等,故記載也較略。上述共56人,依西行年代先后編排,大多每人一傳,或二、三人合傳。每傳篇幅自數十字至千余字不等,部分傳后還附有四言或五、七言感嘆、贊頌的詩偈。卷末附有永昌元年 (689) 作者重返室利佛逝時隨他同去的貞固等4人的傳。作者本人游學的事跡,則分別記述于玄逵傳后及無行、大津、貞固等傳中。本書記述了60人的籍貫鄉里、西行路線及在各國學習佛法的情況,保存了不少佛教史資料和其他方面資料。本書記載了有關西行僧人學習佛法的內容、朝拜佛教圣跡的范圍,以及求取梵本、翻譯經典的情況,此外還記載了當時印度佛學重鎮那爛陀寺的規模和制度。作者是繼玄奘之后赴印留學取得最大成就的一位佛教學者,有關作者的經歷的記載,則是研究他的重要資料。書中所提供的有關印度及南海各國歷史、地理、風俗,是研究中世紀這一地區情況的重要資料。當時高僧出國西行的路線,已因中國與鄰國人民之間來往頻繁,交通知識的豐富而有水陸不同的路線。陸路方面,唐僧前往印度已有三條道路,所謂東路 (即由長安貫通西藏地區經尼泊爾而往印度)、中路(即由天山迤南的戈壁南道越帕米爾高原經阿富汗入印巴次大陸)、北路(即由天山迤南的戈壁北道經帕米爾高原北面過阿富汗、巴基斯坦而入克什米爾)。本書所載,泛海西行的多于陸路前往的,說明當時海上交通已有長足的發展。海路也有多條,但主要以由廣州出發經馬六甲海峽、斯里蘭卡而抵印度。西行不同路線的記錄,保存了古代中國和亞洲各國陸海交通的歷史資料。
上一篇:《大唐創業起居注》的主要內容,《大唐創業起居注》導讀
下一篇:《大唐西域記》的主要內容,《大唐西域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