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衍義補》的主要內容,《大學衍義補》導讀
《大學衍義補》是一部論述封建統治政術的重要著作,丘浚著。南宋的真德秀曾著有 《大學衍義》,但此書衍的只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和齊家四方面,把 《大學》中的 “治國平天下”一綱略去了,丘浚深感其缺憾,于是又“仿真氏所衍之義,而于齊家之下,又補以治國平天下之要”( 《大學衍義補·序》)。因為是補《大學衍義》之作,所以將書名定為《大學衍義補》。本書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進呈,奉行刊刻。萬歷三十三年(1605)神宗重刻本書,使之流傳海內。現存版本有同治十三年夔州郭氏藏版 《大學衍義 ·大學衍義補合刻》,光緒二十一年(1895)桂垣書局刻本《大學衍義補》 等。
丘浚 (1420—1495),也作邱浚,是明代中葉在經濟思想方面最有成就的人物。字仲深,號瓊臺,瓊山(今海南島) 人。英宗正統9年(1444)考中舉人,代宗景泰5年(1454)考中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謚文莊。丘浚十分關心現實經濟、政治問題,“以經濟自負”,他對經濟問題注意范圍之廣,在封建時代是少有的。丘浚的經濟思想集中體現于 《大學衍義補》一書中,他自稱此書是 “竭畢生精力,始克成編”的。其著作還有 《家禮儀節》、《世史正綱》、《學的》、《丘文莊公集》和傳奇《五倫全備》、《投筆記》等。
《大學衍義補》全書共160卷,以對《大學衍義》的《誠意正心之要》補充《審幾微》一節,作為全書的卷首。然后以《治國平天下之要》為總題,分為正朝廷、正百官、固邦本、制國用、明禮樂、秩祭祀、崇教化、備規制、慎刑憲、嚴武備、馭夷狄、成功化等12目,目中又分節。各節在廣征博引經傳子史中有關文字的基礎上,加按語抒發己見。丘浚說他這本書“凡古今治國平天下要道莫不備載,而于國家今日急時之先務尤縷縷焉”(《丘文莊公集·欲擇〈大學衍義補〉中要務上獻奏》)。
《大學衍義補》的指導思想仍是程朱理學,朱熹在書中具有突出地位。在《審幾微》中,根據“存天理”、“遏人欲”的說教,要君主 “謹理欲之初分”。書中對“幾”和“微”的解釋是:“天下之事,必有所始,其始也,則甚細微而難見焉,是之謂幾”。“微者,幾之初動,未大者也”(《審幾微·察事幾之萌動》)。所謂“審幾微”,就是要從防止產生最初的惡念開始,做到防患于未形。“自古禍亂之興,未有不由微而至著者也。人君惟不謹于細微之初,所以馴(漸)至于大亂極弊之地”。( 《審幾微·炳治亂之幾先》)
書中繼承了歷史上重民思想的傳統,反復強調統治者得民心的重要性:“得乎民心則為天子,失乎民心則為獨失”(《嚴武備·遏盜之機中》);“國之所以為國者,民而已,無民則無以為國矣。……無國則無君矣。國而無君,君而無身與家,人世之禍,孰有大于是哉!”(《固邦本·總論固本之道》)因此,統治者的“愛民”、“恤民”,正是鞏固自身統治的必要條件。書中要人君把《尚書·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話作為必須 “銘心刻骨” (同上) 的座右銘。
書中把“毋輕變祖宗之法制”(《嚴武備·郡國之守》)作為一條重要的施政原則,“自古國家,其初立法未嘗不善,而其末流之弊,皆生于子孫輕變祖宗之法”(《制國用·經制之義下》)。但又指出祖宗法制“不幸行之久而弊生,其間不能無有窒礙難行之處”,有必要“就其闕而補之,舉其滯而振之”,只是不能“失祖宗立法之初意”。
為了補缺振滯,書中的按語觸及了一些時弊,如對于科舉制度,指出當時的試官 “設心欲窘舉子以所不知,用顯己能”,出經書題時“往往深求隱僻,強截句讀,破碎經文,于所不當連而連,不當斷而斷。遂使學者無所據依,施功于所不必施之地,顧其綱領體要處,反忽略焉”(《正百官·清入仕之路》)。希望對這種考試辦法做些改革,真正能選取有用的人才。書中還批評了按資格用人的制度:“今日用人必循資格,而人才需選者,往往老于選調而不及時以進用,及用之,太半衰老矣。……衰老之人布滿天下,而欲事理民安,難矣。事不理民不安,亂亡之兆也” (《正百官·公銓選之法》)。不過也不主張完全不以資格用人,對常人來說要按資格,對有才能的人則可以適當變通,不受資格限制,“非不用資格,亦不純用資格”(同上)。
本書對經濟問題非常重視。書中和經濟思想有關的主要是制國用、固邦本二目,在正朝廷、備規制、嚴武備、馭夷狄中也有所涉及。“人人各得其分,人人各遂其愿”(《制國用 ·總論理財之道上》),是本書經濟思想方面的總綱,是考慮一切經濟問題的出發點。要實現 “各得其分,各遂其愿”,先要能使富人在財利方面能 “得其分”、“遂其愿”,因為 “富家巨室”是 “小民之所依賴”( 《固邦本·蕃民之生》)。認為關鍵是國家要對富人實行正確的政策,本書把這種政策歸結為“安富”和“理民財”。其次,在田制問題上,公開維護土地“在民”的制度即私有制,否定井田、限田、均田等各種限制土地兼并的方案,并且提出上 “聽民自便”(《固邦本·制民之產》)的論點,即在土地制度問題上既允許私人“得其分”,也聽任私人“遂其愿”。在工商業問題上,本書論述的面相當廣,基本主張是:反對由封建國家經營或控制工商業,要求盡量采取私人經營的方式。認為“民自為市,則物之良惡,錢之多少,易以通融準折取舍”(《制國用·市糴之令》),而且,準許商人自由經營,市場上貨物多了,“其價自然不至甚貴”(同上),根本用不著官府來穩定物價。這里,已經提出了市場自發調節作用的問題。由此,提出廢除榷鹽制度和榷茶制度,甚至主張把某些向來同商品流通無關的政府活動領域,也部分地對私商開放,提出發展南北之間的海上運輸。在對外貿易問題上,主張發展除日本以外的貿易關系。本書還對金屬貨幣理論作了重點論述。記述了產生貨幣的原因及貨幣的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職能;強調商品買賣應按等價交換原則進行。在理論上否定紙幣的同時,又提出了一個紙幣與白銀、銅錢互相配合同時流通的“三幣”方案。尤其需指出的是,書中用樸素的勞動價值觀點來否定紙幣流通: 商品買賣“必物與幣兩相當值”,而“所謂鈔者,所費之直不過三五錢,而以售人千錢之物。嗚乎,世間之物雖生于天地,然皆必資于人力,而后能成其用。其體有大小精粗,其功力有深淺,其價有多少,直而至于千錢,其體非大則精,必非一日之成所成也。乃以方尺之楮,直三五錢者而售之,可不可乎!”(《制國用·銅楮之幣下》)。這里所說的“功力”,即勞動,亦即抽象勞動;“功力深淺”則指勞動耗費的多少,即勞動量的大小。當然,丘浚當時還不懂抽象勞動與具體勞動的區別,也不懂價值與價格的區別,只是認為花功的多少決定商品價格的高低。在中國,自從《管子·輕重》提出了數量價值論以來,一直到19世紀末,都為人們所信奉。中間只有丘浚一度用勞動耗費來說明商品的價值,這正是中國最早的勞動價值論的萌芽。
《大學衍義補》和《大學衍義》一向被認為是宋、明以來道學家向封建統治者所提供的統治政術書籍中最有地位的兩種。但《大學衍義》是一部宣揚理學思想的書,而《大學衍義補》則是一部關于經世致用之學的書,用丘浚自己的話則是: “前書 (《大學衍義》)主于理,而此則主于事”(《大學衍義補· 序》)。《大學衍義補》內容豐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司法、軍事等各個方面,范圍之廣,在當時是比較少見的。書中保留了前人豐富的思想史料,同時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對政治學、經濟學、經濟思想史、教育學等諸多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 1. 趙靖: 《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史講話》。
- 2. 葉世昌: 《中國經濟思想簡史》(中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 3.李守庸:《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史教學參考資料選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
上一篇:《大學》的主要內容,《大學》導讀
下一篇:《大學辨》的主要內容,《大學辨》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