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鐔津文集》的主要內容,《鐔津文集》導讀
《鐔津文集》是宋代佛教禪宗的重要著作。契嵩撰,19卷。明北藏收錄,明南藏及清藏未見收錄。現通行本為清光緒二十八年 (1902)揚州藏經院本和日本大正藏,19卷。本書前3卷為《輔教編》,宋代已編入大藏經,后明、清各藏均收入。又本書于《四庫全書》別集類三作22卷,系出自弘治十二年 (1499) 本,今《四部叢刊》三編所影印即本于此。雖與大藏經本分卷不同,但內容次第沒有差別,可知兩者皆出于明永樂北藏本。而 《四庫提要》說王士禎 《居易錄》17載 《鐔津文集》 15卷,則當屬另一版本。
契嵩 (1007—1072),北宋禪宗云門宗僧人。字仲靈,自號潛子,俗姓李。藤州鐔津 (今廣西藤縣) 人。7歲出家,13歲落發,14歲受具足戒,19歲起勤于諸方參學。平時經傳雜書,無不博究。從洞山曉聰 (?-1030) 禪師得法。慶歷 (1041—1048) 年間,入吳中,至錢塘,樂其湖山,從此結束游方生活,長期居住杭州靈隱寺,潛心著述。契嵩一生著述甚多,據陳舜俞《明教大師行業記》云,除 《鐔津文集》,另有 《嘉祐集》、《治平集》,“凡百余卷,總六十余萬言”。但至兩宋之際,其著作已散失很多。《嘉祐集》包括《傳法正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傳法正宗論》。該集依據《寶林傳》等說法,厘定禪宗的印度世系為28祖,以反對天臺宗依據 《付法藏傳》的24祖說,統一了當時流行的多種傳法世系說。仁宗敕傳法院將 《嘉祐集》中3書和 《輔教編》3章編入藏經,并賜契嵩 “明教大師”號。
《鐔津文集》,19卷,由宋代禪僧懷悟收集整理契嵩著作,匯編而成,大約編成于紹興四年 (1134)。本書第1至3卷為 “輔教編”上、中、下;第4卷為 “皇極論”、“中庸解”; 第5至7卷為 “論原”40篇; 第8至13卷為雜著、書信、碑銘等;第14至16卷為 “非韓”上、中、下;第17至18卷為律詩、唱酬詩等;第19卷為題、贊、序及附錄諸師撰述等。
本書的主要特色是提倡三教合一,尤其是強調儒釋思想的調和融合。《輔教編》三章的中心,就是“廣引經籍,以證三家一致,輔相其教”。作者認為,三教名目雖然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區別僅在深淺和功用方面,他說: “古之有圣人焉,曰佛、曰儒、曰百家,心則一,其跡則異。夫一焉者,皆欲人為善也;異焉者,分家而各為其教者也” (卷2)。該書提倡的三教合一,把忠孝觀念置于突出地位。《輔教編》有《孝論》12章,針對唐代韓愈、宋代歐陽修等人的排佛言論以及理學家的倫理觀念,以儒、釋在孝道論上的一致說進行調和。作者說,他的 《孝論》是為了 “會夫儒者之說”,“擬儒 《孝經》發明佛意” (卷3),即按照儒家經典來闡發佛教教義。他認為,孝是天經地義的事,“至哉大矣,孝之為道也?”而后世之學佛者,不信佛之微旨在乎言外,不能盡 《孝經》而校正,對此他深表不滿。在《輔教編》的 《原教章》中,作者還進一步從理論上說明忠和孝的一致性以及對帝王竭忠、對父母盡孝的必要性,著重指出 “佛之道”“亦有意于天下國家”的道理。在 《中庸解》中更認為,人身修養得以 “中庸”開始,進而修習仁義五常,由個人的正心、誠意、修身,能才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在 《非韓》三章中,表達了同樣的思想,認為,韓愈的辟佛,“大率推乎人倫天常與儒治世之法”,但這樣做只是“守人倫之近事”,而 “不見乎人生之遠理” (卷14),“徒見佛教之跡,不睹乎佛教圣人之所以為教之理”(卷16)。在書信部分中,除了收集作者與一般禪僧、士大夫之間的往來書信,還有上仁宗皇帝萬言書(卷8、9),上當代朝貴書、啟、狀 (卷9、10),試圖通過朝廷和社會上層,取得對佛教的支持。
契嵩時代,儒學復興,排佛浪潮逐漸高漲,自《輔教編》等問世,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種形勢。惠洪說: “是時,天下之士學古文,慕韓愈拒我以尊孔子。東南有章表民、黃聱隅、李泰伯尤雄杰者,學者宗之。嵩作 《原教論》十余萬言,明儒釋之道一貫,以抗其說,讀之者畏服”( 《禪林僧寶傳》卷27)。歐陽修見到《輔教編》等文,對韓琦說: “不意僧中有此郎也,黎明當一識之”( 《人天寶鑒》)。受契嵩三教合一思想影響,宋代著名禪僧大覺懷璉、佛印了元、圓悟克勤、大慧宗杲等人都以三教合一為佛學的歸趣。
上一篇:《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的主要內容,《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導讀
下一篇:《閱微草堂筆記》的主要內容,《閱微草堂筆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