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草堂筆記》的主要內容,《閱微草堂筆記》導讀
《閱微草堂筆記》5種24卷,清紀昀著。其中《灤陽消夏錄》6卷寫成于乾隆乙酉 (1789) 夏,辛亥(1791) 又寫成《如是我聞》4卷,壬子 (1792) 寫成《槐西雜志》4卷,癸丑(1793)《姑妄聽之》4卷,嘉慶戊午 (1798)再寫出 《灤陽續錄》6卷。每出一種,即輾轉傳抄,書商刻印,流傳頗廣。嘉慶五年(1800)紀昀門人盛時彥合刻5種印行,定名為 《閱微草堂筆記》。其后刻本甚多,有嘉慶間盛氏復刻本(原版遭火災焚毀)、道光十五年刻本,解放前有文明書局《清代筆記叢刊》本、進步書局石印本、會文堂書局詳注本等。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了汪賢度標點本,容易得到。
《閱微草堂筆記》是一部志怪體文言小說。每一種紀昀都寫有小序,敘述寫作動機和目的。《灤陽消夏錄》小序說:“小說稗官,知無關于著述;街談巷議,或有益于勸懲。”《姑妄聽之》小序說:“追錄舊聞,姑以消遣歲月而已。”“然大旨期不乖于風教。”雖是消閑之作,原來寓有勸懲的目的。在小說的藝術觀念上,紀昀反對蒲松齡所走的唐人傳奇道路,他說: “《聊齋志異》盛行一時,然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也。……小說既述見聞,即屬敘事,不比戲場關目,隨意裝點。……今燕昵之詞,媟狎之態,細微曲折,摹繪如生。使出自言,似無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則何從而聞見之?又所未解也。”(見《姑妄聽之》盛時彥跋)此處似乎反對小說創作的想象,不可看死,紀昀不如此低能,他只是要與蒲松齡的傳奇小說對抗,回到六朝志怪和宋人筆記的創作老路上去。紀昀沿著這條志怪的老路寫作《閱微草堂筆記》數十萬言,竟然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和效果,在清代中后期,與《紅樓夢》、《聊齋志異》成鼎足之勢,享有盛譽,擁有大量讀者。
紀昀 (1724—1805),字曉嵐,一字春帆,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清代學者、文學家。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死后謚文達。博極群書。乾隆時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纂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善詩及駢文。除《閱微草堂筆記》外,有《紀文達公遺集》50余卷,當世譽為文宗。紀昀為人好讀書,喜交游,善詼諧,晚年著作《閱微草堂筆記》,約1200余則,內容龐雜,以記述狐鬼故事為主,兼記舊聞逸事,經歷瑣談、器物古董考證,并記時事;上下古今,三教九流無所不談,實為志怪小說與筆記瑣語的混合載體。其志怪小說的狐鬼故事,魯迅說:“其材料大抵自造,多借狐鬼的話,以攻擊社會。據我看來,他自己是不信狐鬼的,不過他以為對于一般愚民,卻不得不以神道設教。但他很有可以佩服的地方:他生在乾隆間法紀最嚴的時代,竟敢借文章以攻擊社會上不通的禮法,荒謬的習俗,以當時的眼光看去,真算得很有魄力的一個人。”(《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反對不近人情的道學,是此書的一大思想特點。這一些作品有不少喜為人傳說的名篇。由于博學,紀昀涉筆記錄舊聞,間作考據,如卷9對《西游記》中一些官制如“錦衣衛”之類的考察,證明為明代人作品,否定了當世所謂元人丘處機作《西游記》的訛傳。又考定山西太谷縣糊涂神祠為狐突祠音轉之誤,楊令公祠應在古北口內等等。他多處記錄了明末清初直隸、山東5省的大饑荒,賣妻鬻子,甚至人相食,有所謂“菜人”的悲慘情景。也記錄了他流放新疆時所發生的烏什回人的反抗和昌吉墾區流放軍兵的反抗,都可以補充史料的細節。他的筆記中對北京、烏魯木齊的地方景物、民情風俗、社會弊端的描摹揭露,都有一定的了解當時社會現實的認識價值。
《閱微草堂筆記》流行的原因,除了內容的豐富有其吸引力外,文章的長處也自有其魅力。他不贊成傳奇式的過細描繪和鋪陳細節,但絕不排斥合理想象,連《左傳》也有想象的成分,他指出麑麑槐下之言、渾良夫夢中之噪,誰見來著?他筆下有些故事也仍然是寫得情文并茂,可讀可誦的,但情節是壓縮過了,而不至于枯燥無味,文字是精煉過了的,而不是一味的茍簡,含糊不明。他講求質樸簡凈,有神采,有韻味,有理趣,而不是質木無文,失去文章之美。紀昀本是古文高手,所以能于短幅之內寫來得心應手。而且,雖然是文言,并不艱深難讀,故作高深詰屈聱牙,總體是淺顯平近的。其門人盛時彥說:“時彥嘗謂先生諸書,雖托諸小說,而義存勸戒,無一非典型之言,此天下之所知也。至于辨析名理,妙極精微;引據古義,具有根柢,則學問見焉。敘述剪裁,貫穿映帶,如云容水態,迥出天機,則文章亦見焉。”(見《姑妄聽之》跋)這倒不是虛譽。
綜觀上述各點,《閱微草堂筆記》就思想和藝術上達到的成就,當世與《紅樓夢》、《聊齋志異》并列,也許是“浪得虛譽”,但也自有其存在的原因。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 “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據,亦有灼見。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來無人能奪其席,固非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其書流傳還是由于其自身達到的藝術成就。
上一篇:《鐔津文集》的主要內容,《鐔津文集》導讀
下一篇:《陶冶圖編次》的主要內容,《陶冶圖編次》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