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物·李贄
以反傳統著稱的思想家。號卓吾,泉州晉江 (今屬福建)人。因泉州古稱溫陵,故又自號 “溫陵居士”。李贄幼年家貧,跟隨教書謀生的父親識字讀書,二十二歲考中秀才,二十六歲考中舉人。大概因為家庭經濟困難,他沒有再去寒窗苦讀博取更高的功名,而是循例做了縣儒學的教諭。后來又先后在北京和南京的國子監做過博士 (教授),在禮部和刑部做過小官。這樣在官場熬了二十多年,最后終于混上了一個四品的知府,但地點卻在荒僻的云南姚安。李贄生活在明代后期,程朱理學雖然仍舊是欽定的官方哲學,但已經受到陸王心學的猛烈沖擊,傳統價值觀念發生了信仰危機,個性解放思潮開始蓬勃興起。李贄在中年后曾經拜王學左派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王艮之子王襞為師,思想上深受王學影響。王守仁發揮陸九淵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的觀念,主張 “心外無物”,在思想界起到了張揚個性的客觀效果,徐渭、湯顯祖等文學家就曾經從中汲取到思想的靈感。李贄與湯顯祖有過交往,他們都是王學的信仰者,而且又都對佛教禪宗一往情深。不同的是,李贄更加率性,更走極端。五十三歲那年,李贄辭去姚安知府之職,據《明史·耿定向傳》載,原因是他像和尚一樣剃了個光頭,上官“勒令解任”。這種舉動,常人是難以理解的。他有位朋友耿定理在湖北黃安,也是王學信徒,便邀請李贄前往黃安。李贄攜眷寄寓在耿家的 “天窩書院”,“日引士人講學,雜以婦女”,頗為引人注目。兩年后,耿定理死后,李贄便將妻女送回福建老家,獨自一人移居湖北麻城的龍湖,住在湖畔的芝佛院,自稱 “流寓客子”,潛心講學著述。李贄痛恨“假道學”,公開以 “異端” 自居,說是 “今俗子與一切假道學共以異端目我,我謂不如遂為異端,免彼等以虛名加我”。這并非幽默,而是坦率。他特拈出“童心”二字,來表達他對假心假意、假人假事的鄙棄。所謂 “童心” 就是自然流出的 “真心”,“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 若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他反對對孔子的偶像崇拜,說《論語》 不過是孔門弟子記憶師說、殘缺不全的筆記,而孔子所言,不過如醫生治病,隨時處方,不可捧為 “萬世之至論”。他還宣稱,中國兩千年來“無真是非”,因為大家都以 “孔子之是非為是非”。這種深刻、尖銳、大膽、透徹的批判精神,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李贄深知他的思想已經超過了傳統社會所能容納的程度,故他給自己的著作取名 《焚書》 (遭世焚棄) 和《藏書》 (藏之后世)。萬歷二十九年 (1601),李贄寄寓的芝佛院被當地士紳慫恿人燒毀,并要驅逐他出境。這時,李贄已是七十五歲高齡的老人,他的好友馬經綸聞訊,從通州趕來接他北上,住通州馬家。有一位官員給萬歷皇帝上奏,說通州距京城僅四十里。如果這位 “狂誕不經” 的 “異端”一旦進入都門,蠱惑人心,后果將不堪設想。于是,萬歷皇帝親擬圣旨,將李贄嚴拿治罪,其書一律銷毀,罪名是 “敢倡亂道,惑世誣民”。可以想象,這樣一位心高氣傲、目空千古的思想家,面對獄卒的粗野凌辱,自尊心將會受到多么沉重的打擊。次年,李贄便在獄中自殺。李贄的思想在當時曾經影響過不少激進青年,如在晚明文壇以標榜 “獨抒性靈”著名的袁氏三兄弟。李贄之死,給他們很大的震動。袁中道在為李贄做傳時就曾表示: “其人不能學者五,不愿學者三。” 其中一條是: “公直氣勁節,不為人屈; 而吾輩怯弱,隨人俯仰。”其實,李贄的難能可貴之處,不僅在他的勇氣,更在他的深刻。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公開宣稱要 “顛倒萬世之是非” 的叛逆者,試圖打破 “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 的思想傳統。這在當時以及后來清王朝統治的三百年間,不但難以引起共鳴,甚至被視為狂悖。故清代官修 《明史》 中不為他立傳,連黃宗羲的 《明儒學案》 中,也沒有給他一席之地。
上一篇:政治學·人物·李自成
下一篇:政治學·人物·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