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集》的主要內容,《魏武帝集》導讀
《魏武帝集》是三國魏武帝曹操的詩文集,又稱《曹操集》。《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注引《魏書》說:“(太祖曹操)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可見于戎馬倥傯之中,仍然勤于著述,據(jù)清姚振宗《三國藝文志》,傳世者有19種之多,《魏武帝集》30卷不過是其中一種。《隋書·經籍志》著錄 《魏武帝集》26卷,并注:“梁三十卷,錄一卷。梁又有《武皇帝逸集》十卷,亡。”兩《唐志》亦著錄《魏武帝集》30卷,《宋史·藝文志》則不載,說明唐以前有不同本子流傳,至宋已散佚。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輯《魏武帝集》1卷,收入詩文百余篇。近人丁福保更事增補,添注篇章出處,總分為4卷,輯入《漢魏六朝名家集》。1959年中華書局以丁本為底本重新進行整理,又增加了《孫子注》,改名《曹操集》出版。《曹操集》包括詩集、文集、孫子注三部分,文集部分又分為3卷,此外附錄有傳記資料、數(shù)條佚文及《曹操年表》(江耦編)、《曹操著作考》(節(jié)錄姚振宗《三國藝文志》)。這里現(xiàn)今收錄曹操著述最賅備的本子。1979年中華書局又出版了根據(jù)這個本子所作的 《曹操集譯注》。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 人。父曹嵩,本姓夏侯,歸養(yǎng)于宦官曹騰,漢靈帝時官至太尉。曹家雖有權勢,卻不為士族重視。曹操20歲舉孝廉為郎,歷洛陽北部尉、頓丘令。漢末亂起,任騎都尉,參與鎮(zhèn)壓黃巾起義有功,遷濟南相。又募兵討伐董卓,在各派軍閥的混戰(zhàn)中,挾天子(漢獻帝)以令諸侯,先后陸續(xù)消滅了陶謙、袁術、袁紹、劉表等割據(jù)集團,平定了三郡烏桓,大致完成了北方廣大地區(qū)的統(tǒng)一。建安十三年,由司空晉升為丞相。這一年的十一月,與孫權、劉備聯(lián)軍戰(zhàn)于赤壁,大受挫折,南北統(tǒng)一的愿望未能實現(xiàn)。建安十八年,封魏公。二十一年,進號魏王。二十二年,設天子旌旗乘輿,立曹丕為魏太子,雖未稱帝,實際上已代漢自立。二十五年,病故于洛陽,得年66歲。曹丕稱帝后,追尊為魏武帝。《三國志·魏書》 卷1有傳。
作為歷史人物,曹操首先是個政治家,其次才是個文學家。今本《魏武帝集》(《曹操集》)所收的作品,大部分是切合實用的散文,包括令、教、表、奏事、策、書、尺牘、序、祭文等,約150題。主要用來抒發(fā)情懷的辭賦和詩篇計18題24篇,此外還有零星殘句。這些散文表達了曹操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主張,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的價值。例如,建安九年(204),曹操攻占冀州以后,為贏得社會的支持,下令蠲免河北當年租賦,打擊豪強,抑制兼并。《抑兼并令》(一作《收田租令》)說: “袁氏之治也,使豪強擅恣,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首先指斥袁紹、袁術父子統(tǒng)治下的河北地區(qū),豪強地主勢力掠奪人民的土地,接著主張嚴格限制田畝收租,避免恃強凌弱。在政治上打擊豪強的主張,在當時無疑是比較進步的。
戰(zhàn)亂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為恢復農業(yè)生產,保證軍糧供給,曹操推行耕戰(zhàn)政策,實施屯田制。《置屯田令》說:“夫定國之術,在于強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這是建安元年(196)發(fā)布的政令,說明他在經濟領域里很早便注意吸取歷史經驗,采取了強兵足食的措施,從而保證了他在戰(zhàn)爭中的優(yōu)勢地位。
因為身處亂世,又需要廣攬人才打天下,所以曹操特別看重刑名之學,強調以法治匡救時弊,用人則堅持“唯才是舉”的方針。曹操的文章反映這方面的內容最多,如《以高柔為理曹掾令》說:“夫治定之化,以禮為首;撥亂之政,以刑為先。”這是講治國大略的。《敗軍抵罪令》說:“自命將征行,但賞功而不罰罪,非國典也。其令諸將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這是講凡事賞罰要分明的。至于《求賢令》公開提倡“明揚仄陋,唯才是舉”;《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要求選拔“取進之士”,有所作為;《舉賢勿拘品行令》主張起用“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即使他們“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也在所不避,這些又都表現(xiàn)了曹一生求賢若渴、矢志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政治愿望與人格追求。
上面所談到的令文都寫得觀點鮮明,短小精練,這也可以說是曹操散文的一般特色。另外,晚年又有兩篇稍長的文章作得極好,一篇是作于建安十五年末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一篇是作于建安十七年的 《與王修書》。《讓》文分四段,先寫投身仕途,不過“欲為國家討賊立功”,能夠封作將軍已大滿足;次寫討平董卓,完全出于“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而今居相位感到“意望已過”;接著寫欽仰前代名臣武將,自明毫無“不遜之志”;最后寫寧愿將所封四縣交出三縣,食戶三萬減去兩萬,用以“分損謗議”,但不能交出軍政大權,以免“慕虛名而處實禍”。這篇文章是反擊政敵的,言詞愷切,但寫來如話家常,質樸率直,卻又不失王霸氣勢。《與》文勸慰王修安于鹽鐵職事,引古律令,剖心置腹,也寫得富有感情色彩。
曹操的文學成就主要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而體裁皆屬于擬樂府詩。如果以建安十三年(208)出任丞相作為分界,則曹操前期的詩作多取材于漢末的征戰(zhàn)亂離,寫社會的風云變幻,寫人民的苦難,也寫自己的志向,后期多寫壯志未酬的感慨,嵯歲嘆老,甚至寄望于游仙長生。《薤露》、《蒿里》的作年較早,前者寫漢靈帝任人不良,少帝柔弱,何進被殺,董卓入洛擅權,初平元年 (190)脅迫獻帝西遷長安,燒掠洛陽;后者寫關東群雄討伐董卓,各懷異心,兵連禍結,生靈涂炭,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大災難。這兩篇描寫了近10年之久的社會動亂,哀傷民間疾苦,確有真情實感。又《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206),寫自鄴北上太行,征討高干,于苦寒中行軍,備嘗艱辛;《步出夏門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寫北征烏桓,勝利回師途中所見所感。這一類詩不僅生動概括地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被后人稱譽為 “詩史”、“漢末實錄” (明鐘惺《古詩歸》),而且寫來古樸深沉,骨力雄健。如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以海自況,志在容納,直有吞吐宇宙的氣象。“龜雖壽”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言詞激昂慷慨,建功進取,老而彌堅,讀之催人奮起。
齒衰心壯,這是曹操后期詩作的一個強音,但同時也不可否認,以《短歌行》、《秋胡行》、《精列》為代表的晚年詩,畢竟被感傷情緒所籠蓋。如《短歌行》所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感嘆人生無常,不得不借酒澆愁;《秋胡行》所謂“愿登泰華山,神人共遠游。經歷昆侖山,到蓬萊,飄飖八極,與神人俱。思得神藥,萬歲為期”,幻想長生永視,流露出思想中的消極一面。
總之,曹操在政治上“是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個英雄”(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在文學上則是個“改造文章的祖師”(同上),文風清峻通脫,極有個性。除了史傳記載而外,《魏武帝集》(《曹操集》)是研究曹操一生的政治思想與文學成就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資料。至于前人對于曹操的諸多評論,如明鐘惺說:“老瞞生漢末,無坐而臣人之理,然其發(fā)念起手,亦自以仁人忠臣自負,不肯便認作奸雄。如‘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不戚年往,憂世不治’,亦是真心真話,不得概以‘奸’之一字抹殺之。”(《古詩歸》卷七)清陳祚明說:“孟德所傳諸篇,雖并屬擬古,然皆以寫己懷來。始而憂貧,繼而憫亂,慨地勢之須擇,思解脫而未能,亶亶之詞,數(shù)者而已。本無泛語,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涼,獨臻超越。”(《采菽堂古詩選》卷五)讀此集亦當有所比鑒和領悟。
參考文獻
- 1. 《曹操集》,中華書局,1959。
- 2. 余冠英:《三曹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 3.河北師范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三曹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80。
- 4. 《曹操論集》,三聯(lián)書店,1959。
上一篇:《魏書》的主要內容,《魏書》導讀
下一篇:《世醫(yī)得效方》的主要內容,《世醫(yī)得效方》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