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競爭經濟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英國經濟學家、新劍橋學派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瓊·羅賓遜的代表作。《不完全競爭經濟學》原為英文版。1933年由倫敦麥克米倫圖書公司出版。中譯本于1961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全書296頁,共分10篇27章。但從內容上看,又分兩大部分,按照羅賓遜本人的說法就是,“壟斷,即賣的原理,買方獨占即買的原理。”這是瓊·羅賓遜的成名作,她受到斯拉法“競爭條件下的收益規律”一文的啟發,放棄了新古典經濟學關于完全競爭的假設,轉向從壟斷的角度,分析經濟均衡的條件。她和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張伯倫一起奠定了西方壟斷競爭理論。羅賓遜在本書中完全應用了新古典學派的均衡分析方法。她認為,壟斷者將根據邊際收益相等的原則,來確定其產量和價格。壟斷競爭條件下的廠商均衡和完全壟斷條件下的廠商均衡類似,其均衡價格、產量的決定也基本相同。但從長期來看,如某個廠商在短期均衡條件下獲得超額利潤,必然有新競爭者加入。這就引起價格下降,并便原廠商壓縮產量,從而需求曲線向左下方移動。關于壟斷價格,羅賓遜認為,控制壟斷價格的目的,在于從壟斷者那里得到最大產量。當最高限價規定以后,從壟斷者的觀點來看,需求直到按該價格所能出售的產量就成為完全有彈性的了,即在此范圍內,產量對價格不能發生影響。關于買方獨占,羅賓遜認為,價格等于買主購買時的邊際成本。買主把購買額調整使得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效用。如果商品是在供給價格遞增或遞減的條件下生產的,則買方獨占者的邊際成本將不等于價格。在供給價格遞增的條件下,因為每增加一次購買,就會提高他們所必須支付的價格,他將按邊際成本調整他的購買額,供給價格是買方獨占者的平均成本。反言之,如果工業是供給價格遞減條件下生產的,他每增加一次購買額,就會降低供給價格。他的邊際成本將小于供給價格。因此,他的購買量將大于競購量。
上一篇:《三朝北盟會編》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中國中古文學史·論文雜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