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古文學史·論文雜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本書屬郭紹虞、羅根澤主編的“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之一,刊印清末民初北大教授劉師培的著作兩種。按寫作時期,先有《論文雜記》,這是劉氏青年時期的文學論文24則,原分載于1905年《國粹學報》各期上,1928年樸社曾校印為單行本。晚清儀征縣的阮元倡“文筆之辨”,申斥韓、歐等八家作品不得為“文”,只能稱“筆”,而六朝有韻排偶之作才合于“文”的古訓,與推崇唐宋八大家的“桐城派”大唱反調。劉師培出身于儀征一個“三世傳經”的書香門第,受阮元的影響很深,在這《論文雜記》中反復闡說“文筆之辨”,排斥唐宋八家于“文”之外。如在第10則中說:“漢魏六朝之世,悉以有韻偶行者為文,而昭明編《文選》亦以沉思翰藻者為文……降至唐代,以筆為文,如昌黎言‘作為文章,其書滿家’……若以筆為文,豈不謬哉?”劉氏論文的另一特點,就是將歷代作家都劃歸為先秦諸子的“九流十家”中的某一家;“如論“宋人之詞”時,說少游(秦觀)、向子湮、劉克莊的詞是“儒家之詞”,劍南(陸游)詞是“道家之詞”,耆卿(柳永)之詞是“名家之詞”,東坡(蘇軾)、龍川(陳亮)、稼軒(辛棄疾)之詞是“縱橫家之詞,”未免牽強附會。劉氏的《中國中古文學史》則是他后來任北大教授時的講義,可說是屬于中古(漢末、魏、晉、宋、齊、梁、陳)的文論輯錄,其學術觀點與前此的《論文雜記》有許多連貫之處;但劉氏對史傳中的文論材料,旁征博引,較有學術價值。魯迅先生曾予以肯定,蓋有“不以人廢言”之意,因劉師培早年曾為同盟會會員,不久卻變節成為清兩江總督端方的幕中密探;后來袁世凱稱帝時,劉再變而為勸進的“籌安六君子”之一,其人格有不足為訓者。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舒蕪點?!吨泄盼膶W史》及《論文雜記》,合為一本,1984年已再版3次。
上一篇:《不完全競爭經濟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中國俗語大辭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