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打扮要盡量符合自己的身份
原典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譯釋
衣服貴在整潔,不在華麗。穿著上要根據自己的身份,與家庭的情況相稱。
解讀
華麗的衣裝不如恰到好處的打扮
如果你參觀過陜西秦嶺兵馬俑,就會發現,不同的兵馬俑的服裝打扮是不一樣的。高級軍吏俑穿著魚鱗式鎧甲,而普通的士兵則身穿扎甲;普通士兵不帶冠,扎發髻,有的戴布制或皮制小帽;中級軍吏俑帶單板長冠或者是雙板長冠;高級軍官則帶雙卷尾鶡冠。
在古代,衣服不僅用來遮羞擋寒,還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古人在穿衣服時也是很慎重的。只有穿上與自己身份相符的衣服,才是合理而得體的。
在人際互動行為中,別人對你的觀感通常只有7%是在注意你的談話內容,有約38%是在觀察你的表達方式和溝通技巧(如態度、語氣、形體語言等),但卻有53%是判斷你的外表是否和你的表現相稱,也就是說,人們在意的是你看起來是否與你所表現出來的那個樣子相符。因此,在什么年齡段,我們就要做什么樣的事,說什么樣的話,穿什么樣的衣服。不要在不適宜的時間段,穿著與年齡不相符的服裝,去辦與自己的年齡不相符的事情。
隨著年齡的增加、身份的轉變,你的穿著打扮也要作相應的轉變,并應該與之相稱。記住,衣著是你的第一張名片。所以,你要隨時注意他人的穿著,尤其是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人的穿著,在比較中提高自己的穿衣水準。
當然,每個人的穿著打扮也要視個人的性格特征、膚色、身高以及所在的場合等而定。不同的場合,穿的衣服也要有所不同,否則就容易鬧出笑話。
正如《弟子規》中所說“衣貴潔,不貴華,上循份,下稱家”。一個人的服裝不在于有多么華麗,而貴在清潔和符合自己的身份與形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與氣質,你所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自然韻味。而且最重要的一點,你應該時刻記住自己才是衣裝氣韻的主角,而不是那些服裝。真正的衣裝氣韻的靈魂永遠都應該是人,只有用自我的氣質去支配合適的衣裝,你才能更好地發揮出那種衣服和人珠聯璧合的狀態美。
不管是在私人聚會場合,還是在公共場所,只要你與人進行交往,你的著裝打扮、言談舉止等外在形象就會被他人盡收眼底,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你可以不美,但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氣質,要穿對符合自己身份和個性的服裝。
一次,西晉賢士,嵇康的兒子嵇紹去求見齊王時,齊王正和董艾等人在宮中閑聊。見了嵇紹,董艾就對齊王說:“嵇紹善絲竹,今天可讓他彈一曲讓大伙兒樂樂。”
齊王聽董艾這么一說,也正有此意,于是便命人抬來樂器請嵇紹演奏。然而,對于這個要求,嵇紹卻選擇了拒絕。他莊重地對齊王說:“大王,我今天穿著整齊的朝服來見您,您怎能讓我去做樂工的事呢?您是主持政事的君王,更應該講究禮儀,端正秩序。”齊王和董艾等人聽了此話都感到很慚愧,于是揮揮手,讓人將樂器抬走了。
嵇紹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的人,他對自己的著裝打扮非常在意。他知道,自己穿著朝服就要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而不應該違逆自己的身份,去做樂工的事。由此可見,穿衣著裝并不是一件小事,如果穿著與身份不符,或者穿得不妥,就有失體面。
與嵇紹一樣,孔子對于服飾著裝也充滿了內在的謙恭與敬畏。有一次他病了,躺在床上,國君來探視他,他便馬上頭朝東,在身上加蓋朝服和大帶,連那束在腰間的大帶也要拖帶著,絲毫不能馬虎與疏忽。生病臥床是如此,正規上朝就更不用說了。孔子在《禮記·玉藻》中說:“朝服而朝。”在進宮朝見國君時,必須要穿朝服,除非國君恩準,否則就有不敬之罪。孔子正是以自身對服裝的敬畏之心,來看待著裝的。在他看來,服飾本身散發出的合理秩序必須遵守。
孔子在《論語·堯曰》中指出:“君子正其衣冠。”在孔子看來,整齊的穿戴是有文化教養的表現,而衣冠的周正則是君子的起碼禮節和必備條件。由此可知,孔子對儀容服飾的要求已經到了非常嚴苛的階段,他將服飾正不正看作一個人能不能立足于上流社會的大事。因為一定的服飾,代表一定的社會身份,因而衣冠不整,君子是引以為恥的。
在生活中,我們也要自覺地意識到這一點,并在現實中身體力行,在服裝打扮上盡量選擇那些符合自己身份和個性的服裝,作為修煉自身,提升自己修養的內容,這樣才能真正去做一個完美的人。
弟子規精華
從禮儀修養上來說,正確的服裝打扮應該是與個人的身份和形象相符的,因為只有相符,才能讓人感覺得體大方。反之,當你的服裝打扮與你自身的身份與形象不相符時,就容易讓人產生突兀與矛盾之感。這樣也會降低你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分。
上一篇:窮人面前不自大,富人面前不諂媚
下一篇:細致整潔,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