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浮士德》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創作延續近60年,第一部完成于1806年,第二部完成于1831年。這部詩劇與《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并列為歐洲文學的四大名著。作品以當時歐洲社會現實為背景,通過主人公不懈追求的一生,概括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痛苦地探索人生和理想社會的過程。悲劇第一部包括25場,不分幕。浮士德在中世紀的書齋中深感無盡的求知欲無法滿足,失望得幾乎自殺,后外出遇到一條惡魔靡非斯特變成的狗。惡魔曾和上帝打賭,要把浮士德引入魔道。到浮士德的書齋后,靡非斯特現出人形和浮士德約定:他甘愿作浮士德的奴仆,并使浮士德得到滿足,但在滿足的一瞬間,奴役便將解除,浮士德反為惡魔所有。靡非斯特把浮士德帶到魔女之廚,浮士德喝了魔湯而返老還童,與市民少女瑪甘淚相愛。瑪甘淚因溺嬰被判死刑。第二部分5幕。浮士德在山明水秀的大自然中又有了新的追求,魔鬼把他帶到皇帝的宮廷為封建王朝服務。后來浮士德與古希臘美女海倫結合,生下兒子歐福良(拜倫的象征),“天才兒”毀滅,海倫消失后浮士德回到現實,他帶領百姓移山填海獲得成功。已經100歲、雙目失明的浮士德仍繼續努力,當他在改造自然中感到滿足時喊出“你真美呀,請停留一下!”而后倒地死去。按約定他應為靡非斯特所有,但被天使引上天堂。在全書浮士德的追求中貫穿著美與惡、積極與消極的辯證發展,痛苦矛盾的思想探索及對現實的嚴峻批判。郭沫若說:“他披著一件中世紀的袈裟,而包裹著一團有時是火一樣的不知滿足的近代人的強烈的沖動。”這矛盾構成了浮士德的悲劇。歌德稱自己的作品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許多片斷”,顯然,《浮士德》是“巨大的自白”中最重要的一章,也是文藝復興以來300年資產階級精神發展史的總結。《浮士德》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顆明珠。列寧被沙皇流放西伯利亞時,在他所攜不多的書籍中,就有一部《浮士德》。人民文學出版社數次再版過敦沫若的《浮士德》中譯本。
上一篇:《法言》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海岳名言》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