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治裁》的主要內容,《類證治裁》導讀
《類證治裁》是綜合性中醫著作。清林珮琴著。撰于道光十九年(1839)。初刊咸豐元年(1851),其后又多次刊印。現存主要版本有: 清咸豐元年辛亥(1851) 丹陽林氏研經堂初刊本,同治七年戊辰(1868)崇仁謝希昉重刊本,光緒十年甲申 (1884)丹陽林晉卿研經堂家藏重刊本,1959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排印本。
林珮琴 (1772—1839),清代醫家。字云和,號羲桐,江蘇丹陽人。嘉慶戊辰 (1808)年舉鄉魁,好醫,喜讀方書,精于醫術。林氏認為學醫若 “不先窺 《內經》奧旨則皆無本之學也”,并以“學不博,無以通其變,思不精,無以燭其微”的治學精神,勤學不倦,鉆研歧黃醫術數十載,每于燈下披閱方書,以油盡為率。雖不以醫為業,但治愈病人頗眾,積累治驗甚富。因有感于其時行醫者大都“學殖荒蕪,心思膚淺,甚則治溫疫以傷寒,治血枯以通瘀法”,或“喜行溫補不顧留邪,動輒攻消不知扶正,輕者重,重者死”,故力圖矯而正之,乃博采眾家之長,宗經立論,酌古用方,集諸家論述之精華,參以己見,仿張氏 《醫通》之體例,輯為《類證治裁》 一書。
本書共8卷。附卷1卷。全書約40于萬字。本書卷首部分,除序、傳、凡例外,列“內景綜要”,簡要介紹臟腑生理等內容,卷1—8論述各種病證,包括:卷1論中風、傷風、傷寒、溫、冬溫、熱、暑、濕、燥、火、疫等;卷2列虛損、勞瘵、咳嗽、肺痿、肺癰、失音、哮、喘、少氣、諸血、汗、脫等病證;卷3述嘔吐、噎膈、反胃、關格、諸氣、肝氣、郁、呃、噯、痞滿、腫脹、積聚等脾胃與肝膽病證;卷4錄癲狂、癇、怔忡、驚恐、煩躁、健忘、不寐及三消、泄瀉、痢等證治;卷5介紹頭風、鵝掌風、紫癲風、白癲風、痹、痿、眩暈等諸證;卷6載頭痛、胸痹、身痛、腹痛、脅痛等;卷7論淋濁、陽痿、遺精、便血等二陰病變;卷8論婦科經、帶、胎、產各種病證,后附外科諸瘡、瘰疬、梅瘡結毒等。附卷包括“生死辨”、“舌色論”和跋。全書對每一類病證,都是概述病因和脈證辨治,并詳細分析重點證候,其次介紹適宜治則和方劑,對許多病證還附述了林氏的治案,作為學醫者借鑒。
本書以《內經》、《難經》理論為基礎,廣泛吸取古今名醫的學術經驗,采摭上自仲景、河間、東垣、丹溪諸家,下至清代張璐、葉香巖、程鐘齡各家的臨證經驗,分門別類地敘述了內、婦、外科各種病證的辨治。林氏認為,臨證識病的關鍵是識證與辨證,并指出識證的重點是識其病變屬陰屬陽,是虛是實,是六淫為患,還是七情所傷等等;辨證的要點是辨其在經、在絡、在臟、在腑、在營衛、在筋骨等不同病位。在這一認識指導下,書中論述各種病證,精于辨析不同證候,即根據病證的不同病因和表現,將其辨析確定為若干個不同的證候,并依此介紹具體的治法和方藥。論述條理清楚,內容系統,使學者易于掌握辨證、識證的要領。如對于嘔吐論治,先概說“嘔吐癥,胃氣失降使然也,而多由肝逆沖胃致之”,故“治嘔吐必泄肝安胃”,繼而詳辨嘔吐的病因及各種表現,將其分為10余種證候,如肝陽上亢所致,脾、胃陽衰者,肝火郁熱等,并逐一介紹治法方藥,如 “脾陽衰,不能運化,腹脹痛嘔者,用辛溫行滯,香砂六君子湯加益智、厚樸、神曲”。又集諸各家嘔吐噦治法及嘔吐脈候和附方于后,最后附有6個醫案說明辨證不同,治法各異,效如桴鼓。
林氏對歧黃醫術造詣頗深,不僅能宗經立論,酌古用方,在廣集博采的基礎上,取材審慎,擇其精要,而且富有治療經驗,辨析證候言簡意賅,切中要點,體現了中醫辯證施治的特點,所選方劑靈活實用,并編排附方,便于后學檢用。故此書是為醫者臨床不可多得的參考書之一。
上一篇:《竹譜》的主要內容,《竹譜》導讀
下一篇:《納蘭詞》的主要內容,《納蘭詞》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