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演教圖
金·佚名
紙本水墨白描
縱三四.六厘米
橫二○七.五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維摩演教”是佛教《維摩詰所說經》中記載的一則故事。維摩也稱維摩詰(梵文為Vimalakirti),與釋迦牟尼同時,是一個學識淵博、德行高尚而長于辯才的修道者。一次維摩稱病,釋迦牟尼派遣文殊師利等弟子去看望他。當賓主坐定,維摩身邊的天女即把花撒向空中。當花落到來客中舍利弗頭上的時候,他便用手去撣花瓣,于是維摩乘機說法,指出佛教看待一切皆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舍利弗去撣花瓣,說明心中有物,凡心未退,最后維摩說法得勝。維摩還主張在家修行同時,仍可享受人間一切,只是在思想上作佛家的修養,自稱居士。這一教義很合乎中國士大夫的口味,因此,早在東晉時代,顧愷之就曾畫維摩詰像,其“清羸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很像當時的士大夫。以后在唐代的佛教壁畫中,“維摩變”成為最流行的題材之一,敦煌壁畫中就有多鋪《維摩變》,《維摩演教圖》即是這一佛教傳統題材的繼承。
維摩演教圖
畫中右側坐于榻上的老者即是維摩,他褒衣博帶,坦腹露胸,屈膝而坐。面部略示病容,長髯垂胸,雙目有神。左手持扇,右手伸出兩指,似在侃侃而談,整個神情動態,顯得那么瀟灑,不拘形跡。與他相對而坐的是文殊,正襟危坐,雙手合十,似在認真的傾聽維摩的說話,而神情是那么嚴肅,體現了他作為釋迦代表的身份地位。在他們中間,維摩一側,一天女體態婀娜,亭亭玉立,左手托花籃,右手拈花正拋向空中;文殊一側,舍利弗忙不迭地去撣頭上、身上的花瓣,情態是那樣狼狽。其余的均為聽說法的法侶、天女等眾,另有兩個武士為護法天神。
整個畫面氣氛熱烈,主要人物突出,性格鮮明,尤其是維摩這個人物的塑造,通過動作、表情、姿態,無不著眼于表現他是一個具有高度智慧、長于辯才而又有些高傲自負的長者。與之成對比的,是文殊的端莊、持重、鎮定、謙虛。天女的風韻和灑脫,帶有某種挑逗性,是維摩的陪襯。舍利弗的失態不能自持,固然是他的道行不高,也是文殊的陪襯,與天女成為對比。畫家善于捕捉這些可視的形象,有意識地對比安排,突出了畫面的可讀性,更加豐富了故事的內容。
這幅畫的另一突出特點和成功之處,是作者的白描功力,使但凡見過原作的,無不嘆為觀止。衣紋長帶,飄舉飛動,流暢遒勁;坐榻香幾,刻畫精微,不板不滯。如此眾多的人物和家什,線條繁復,千筆萬筆,無一筆不妥帖。瀟灑處,能收能緊;細微處,能展能放。正所謂“疏可走馬,密不通風”,有這驚人功力的白描技巧,它的作者無疑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畫家,所以在畫幅后明朝人沈度、王穉登、董其昌等人的題跋,都認定是北宋李公麟的作品,因為李公麟是有名的白描畫大師。其實他們幾位都是無根據的猜度,真正作者是金國畫家馬云卿。
在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收藏有一幅元代王振朋(鵬)畫的《維摩不二圖》,絹本,橫卷白描,與這一幅《維摩演教圖》構圖布局完全一樣而略小。卷后有王振朋自己的題跋,說是根據金馬云卿的一個紙絹本臨摹。他所說的馬云卿畫的情況,與這一卷稱之為李公麟《維摩演教圖》完全吻合。據此可知《維摩演教圖》的真正作者是馬云卿而不是李公麟。只是馬云卿的名字與事跡在畫史上沒有記載,無從考據,他很可能是一個民間工匠畫家,像這樣才華卓絕的中國民間畫家,真不知在歷史上被湮沒了多少?
上一篇:《文姬歸漢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歸莊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