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徒子好色賦》簡介|介紹|概況
辭賦篇名。戰國宋玉作。梁劉勰《文心雕龍·諧隱》說:“諧之言皆也。辭淺會俗,皆悅笑也。昔齊威酣樂,而淳于說《甘酒》;楚襄宴集,而宋玉賦《好色》:意在微諷,有足觀者。”唐李善《文選注》說:“此賦假以為辭,諷于淫也。”明陳第《屈宋古音義》說:“愚讀宋玉《登徒子賦》曰:‘玉好色,勿與出入后宮”,何其野而不文。至‘所受于天’。‘所學于師’,何其夸而不讓。‘登墻相窺’,何其淫而不貞。‘俚’與‘疥’‘痔’‘之談,何其鄙而不雅。及其卒章:‘以微辭相感動,精神相依憑。目欲其顏,心顧其義,揚詩守禮,終不過差”,則作而嘆曰:美哉,得其本乎!是不可以枝葉而棄其靈根也。”今人郭沫若說:拿傳世的宋玉的作品來說,如象《神女賦》、《風賦》《登徒子好色賦》……所表現的面貌,實在只是一位幫閑文人。”(《今昔蒲劍·寫完五幕劇(屈原)之后》)上海古籍社《中華活葉文選》合訂本(一)說:“不難看出,宋玉自夸他如何貞潔,顯然只是一面之辭;而他攻擊登徒子的理由,又顯然是顛倒黑白。可是章華大夫卻首先被宋玉的美妙言詞所迷惑,認為自愧不如;接著,楚王也盲目地加以同意,使這個登徒子(虛構的人物)蒙了二千多年的不白之冤,這說明,一個人的思想方法,如果主觀片面,看問題不從本質出發,就容易被那些‘攻其一點或數點,盡量夸大,不及其余’的邪說謬論所迷惑利用。”今人朱宏達則說:通過章華大夫之口,把人類‘好色’的本性,約束在禮義的規范之中,而提倡追求精神上的滿足。這種看法雖然有以儒家倫理觀念來抑制人性的一面,但就其主要方面說,是針對當時貴族階級窮奢極欲的生活而發的,其目的是為了批判統治層內人欲橫流的現實。”(《古文鑒賞大辭典》)今人朱碧蓮認為,從宋玉的《九辯》中,“我們看不出宋玉有什么奴顏媚骨,相反,卻體會到他有強烈的愛憎、高尚的情操和不屈的意志,而這正是與屈原的精神一脈相通的”;至于此篇,“正如李善所說是‘假以為辭’,是借這個故事來諷諫楚王,所以最后通過章華大夫的口歸結為十六個字:‘目欲其顏,心顧其義,揚詩守禮,終不過差’。宋玉面對美女窺墻三年而不為所動,章華大夫與美女相愛也能始終守禮,那么,作為國君的楚襄王,更應做到專心國事而不為美色所亂才是,這就是作品的主題思想,那種認為這篇賦僅僅是寫宋玉和登徒子相互攻擊,宋玉以花言巧語取勝,而登徒子則以忠厚老實受了冤枉,只不過是極大的誤解而已。”(《宋宋玉辭賦譯解》)另,今學者中亦有認為此篇與《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皆非宋玉所作者,終因證據不足,不能為多數學者所接受。此篇寫楚大夫登徒子在楚襄王面前讒毀宋玉“體貌閑麗,口多微辭,又性好色”,宋玉巧妙地予以辯解的故事,篇未借章華大夫之口諷諫楚襄王不要沉溺于美色而應致力于國事。重點突出,中心明確,始終圍繞著面對美色不為所亂這一主題進行描寫。文辭俏麗,鋪張揚厲,雜以嘲戲,筆調細致。采用從遠到近、層層縮小范圍和正面勾勒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反復對比、妙用比喻,夸張形容,刻畫了“東鄰之女”的美麗形象,上承《詩經·碩人》,下開曹植《洛神賦》;其中“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數句,更是歌詠美人的千古絕唱,為后人所誦之不衰。
上一篇:《琵琶行》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石鐘山記》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