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勝門東,水田數百畝,溝洫①澮②川上,堤柳行植,與畦中秧稻,分露同煙。春綠到夏,夏黃到秋,都人望有時:望綠淺深,為春事淺深;望黃淺深,又為秋事淺深。望際,聞歌有時:春插秧歌,聲疾以欲;夏桔槔③水歌,聲哀以囀;秋合酺④賽社⑤之樂歌,聲嘩以嘻;然不有秋也,歲不輒聞也。有臺而亭之,以極望,以遲所聞者。
三圣庵,背水田庵焉。門前古木四,為近水也,柯如青銅亭亭。臺,庵之西。臺下畝,方廣如庵。豆有棚,瓜有架,綠且黃也,外與稻楊同候。臺上亭,曰“觀稻”;觀不直稻也:畦垅之方方,林木之行行,梵宇之廠廠⑥,雉堞⑦之凸凸,皆觀之。
(《帝京景物略》)
注釋①溝洫(xu)——田間的水溝。②澮(kuai)——田間的水溝,在此為通向之意。③桔槔(jiegao)——井上汲水的一種工具。④合酺(pu)——聚會飲酒。⑤賽社——古代遺俗。每年農事畢后,設酒食以祭田神,互相飲酒作樂,謂之賽社。⑥廠廠(han)——高峻的樣子。廠,為岸的古字。⑦雉堞(zhidie)——城墻上面修筑的呈凹凸形的矮墻,守城人可以借此掩護自己。
賞析標題為“三圣庵”,但并非對尼庵的介紹,不過是借其名目,標定作者視野的方位,實際上是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德勝門外京郊的自然風景畫。
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數百畝稻田,上面鑲嵌著流水潺潺的田間水溝,水堤上“堤柳行植”,綠樹成蔭,和田中水稻“分露同煙”,一起籠罩在霧氣煙云之中,相映成趣。真是好一派北國江南的田園風光。
然而,作者不僅是高明的畫家,更像當今的電視攝影師,因為他還隨著季節時序的流轉,為我們展現了稻田色彩的變換,其中還流露出作者對民情的關心:從“春綠到夏,夏黃到秋”,人們從春日綠色的深淺,可以判斷春苗的成色;從秋天黃色的濃淡,則可判斷年景的豐歉。更為精彩的是,作者還讓我們仿佛聽到不同時節田間勞作者的歌聲:春光滆滆時節,“插秧歌”在其柔媚歡快的俚曲中充滿了對希望的憧憬;夏日,在驕陽、酷暑中傳來抗旱的“桔槔水歌”,“聲哀以囀”,哀怨而又綿長,正是艱苦勞累、疲乏難耐心聲的流露;秋天,是金色的季節,辛勤的勞動換來豐收,飲酒慶豐的祭神歌喧鬧而又歡悅。
色彩與音響的交換描寫,既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也似乎在向人們提示一個哲理:沒有辛勤的耕耘,也就沒有豐收的喜悅。同時也能啟動讀者“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聯想。
在展現了稻田的主體景色之后,作者又轉換了鏡頭,讓我們注意到“有臺而亭之”,在稻田的附近有個臺子,上面還修了一座亭,亭雖名“觀稻”,但因可以從亭上極目遠望,不僅稻田歷歷在目,還看見了水田背面的三圣庵,庵前直立挺拔的四棵古樹,以及遠近色彩各異的豆棚、瓜架、整齊的畦田、成行的林木、高峻的梵宇、城上的短墻都盡收眼底,一覽無余,使人不禁意遠神馳,浮想聯翩。
全文既有整體勾繪,又有精細的局部描摹,還飾之以聲、色的流動,構成一幅動靜相間、色彩鮮明的自然畫卷,為我們再現了作者生活時代北京市郊的景物,風土人情,使人如置身其中,韻味無窮。
上一篇:《夏梅說》原文|賞析
下一篇:《報恩塔》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