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主要內容,《方言》導讀
《方言》全名 《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是中國古代語言學第一部漢語方言學專著。西漢揚雄(見“太玄”)著,晉郭璞注。清代戴震作 《方言疏證》,錢繹作 《方言箋疏》,有整理闡發之功。今人周祖謨著《方言校箋》,書后附有吳曉鈴編《通檢》,為較好的本子。
關于《方言》的作者是不是揚雄,是有爭論的。宋代洪邁認為不是揚雄作,清朝的戴震、盧文弨、錢繹、王先謙等人都舉出很多理由肯定《方言》一書的作者是揚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 “反復推求,其真偽皆無顯據”。《方言校箋及通檢》周祖謨在《自序》中也說: “《方言》是不是揚雄所作,很不容易斷定”。我們同意清儒戴震及近人羅常培的看法: 《方言》一書作者是揚雄。揚雄語言學方面另編有字書 《訓纂篇》。
本書今本凡十三卷。卷一、卷二、卷三、卷六、卷七、卷十、卷十二、卷十三釋語詞,卷四釋服制,卷五釋器物,卷八釋獸,卷九釋兵器,卷十一釋蟲。《方言》在體例上仿 《爾雅》,《爾雅》是訓詁字羅列,而《方言》調查活的方言口語,是一部比較方言詞匯的專著。例如卷一:
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
先秦時,語言異聲,文字異形。列國爭霸,七雄角逐,秦一統天下。各地語言相互影響、交流、融合、統一,到了漢代,逐漸形成共同語。早在世紀初,揚雄經二十七年調查研究,寫出 《方言》,對豐富復雜的語言現象,進行層次分析,區別出通語、方言、古今語及其發展變化。
本書中所舉地域,大都是并舉,如 “秦晉”、“齊魯”、“燕代”、“自關而東”、“自關而西”等等。這些并舉的地域,在語言系統上關系密切。其中所記的以秦晉最多,語義上說明最細,有時以秦晉語為中心來講四方方言。例如:
娃、嫷、窕、艷,美也。吳楚衡淮之間曰娃,南楚之外曰嫷,宋衛晉鄭之間曰艷,陳楚周南之間曰窕。自關而西,秦晉之間美貌謂之娥,美狀為窕,美色為艷,美心為窈。(卷二)
釗、薄,勉也。秦晉曰釗,或曰薄。故其鄙語曰薄努,猶勉努也。南楚之外曰薄努,自關而東、周鄭之間曰勔釗,齊魯曰勖茲。(卷一)秦晉方言很可能是漢代共同語的基礎方言。
本書中指稱的方言地域復雜,計有古國名:如秦、晉、魏、趙、燕、齊、魯、衛、宋、陳、鄭、周、楚、吳、越等; 州名如幽、冀、并、豫、青、兗、徐、揚、荊、雍、涼、梁、益等; 郡名如代、汝南、沛、平原、臨淄、會稽、廣漢、蜀、巴等;縣名如曲阜、鉅野、郢等; 水名如江 (長江)、河 (黃河)、汾、濟、汝、潁、淮、泗、湘、沅、冽水等; 山名如岱(泰山)、衡、嵩、九嶷等。其他國名和民族名如朝鮮、甌等。又以函谷關為界,稱關東或自關而東,關西或自關而西。
本書記錄的當時口語,有的在現代方言中還保存,例如 “慧謂之鬼”。現代漢語口語中,稱人機靈聰明謂“鬼得很”,“鬼”字保留 “慧”義。所記古語之音,和現代漢語讀音不全同,例如 “知謂之黨”,即現代北方話的 “懂”。書中還記錄了專用詞語,如卷三所記奴婢賤稱,反映漢代蓄養奴隸仍較普遍。卷四所記衣履語詞,反映漢代人衣著形制。卷五所記養蠶用具在不同方言中的不同名稱,反映漢代養蠶業普遍等。總之,早在兩千年前,揚雄《方言》能以口語為研究對象,分析出方言、通語、古今語,并記錄了漢代方言地域分布概況,反映了漢代社會文化,實為“縣諸日月不刊”之奇書。
上一篇:《方輿勝覽》的主要內容,《方輿勝覽》導讀
下一篇:《昌言》的主要內容,《昌言》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