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王
“讓王”,顧名思義,辭讓王位的意思,本篇通過列舉多個辭讓的故事,用以闡述莊子輕物養生、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思想。如堯讓位于子州支父,舜讓位于子州支伯、善卷、石戶之農,屠羊說不愿接受楚王的三公之位等,這些賢者隱士都不愿讓利祿縈繞于心,妨礙保養己生、保養己德。在此節選部分內容來闡明這一觀點。
一
魯君聞顏闔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幣先焉。①顏闔守陋閭,苴布之衣,而自飯牛。②魯君之使者至,顏闔自對之。使者曰:“此顏闔之家與?”顏闔對曰:“此闔之家也。”使者致幣。顏闔對曰:“恐聽謬而遺使者罪,不若審之。”使者還,反審之,復來求之,則不得已!故若顏闔者,真惡富貴也。
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③由此觀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凡圣人之動作也,必察其所以之與其所以為。④今且有人于此,以隨侯之珠⑤,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夫生者豈特隨侯之重哉!
【注釋】
①幣:幣帛。先:先表示敬意。②陋閭:簡陋的地方。苴布:粗布。③道之真:道的精華。緒余:殘余。土:糞土。苴:草。④所以之:所追求的目的。之,往。所以為: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⑤隨侯之珠:古代名珠,隨侯從濮水得來。
【譯文】
魯侯聽說顏闔是位得道之人,就派使者帶著幣帛先去致意。顏闔居住在簡陋的小巷里,穿著粗布衣服,親自在喂牛。魯侯的使者來到這里,顏闔親自出來招待他。使者說:“這是顏闔的家嗎?”顏闔回答說:“這是我的家。”使者送上禮物幣帛,顏闔說:“恐怕誤聽而給使者造成了過失,不如回去再調查一下吧。”使者返回,反復調查審核沒有錯誤,又去找顏闔,可是已經找不到他了!所以說,像顏闔這樣的人,真算得上是厭惡富貴的人了。
所以說:道的精華可以完善自身,它的殘余可以用來治理國家,它的糞草可以用來治理天下。由此可見,帝王的功業,只不過是圣人的余事,不能用來保存性命、修身養性。現在世俗中的君子,很多危害著身體、舍棄生命去追逐外物的享受,這不是很可悲嗎!大凡圣人的一舉一動,一定要弄清楚這樣做的原因和目的。現在如果有這樣的人,他用貴重的珠寶去彈射高空飛翔的麻雀,世人一定會恥笑他。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他用的東西太貴重,而所想得到的東西太廉價。人的生命,何止像那些珠寶般寶貴呢!
二
楚昭王失國,屠羊說(yuè)走而從于昭王。①昭王反國,將賞從者。及②屠羊說。屠羊說曰:“大王失國,說失屠羊。大王反國,說亦反屠羊。臣之爵祿已復矣,又何賞之有?”
王曰:“強之!”
屠羊說曰:“大王失國,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誅;大王反國,非臣之功,故不敢當其賞。”
王曰:“見之③!”
屠羊說曰:“楚國之法,必有重賞大功而后得見。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國,而勇不足以死寇。吳軍入郢,說畏難而避寇,非故④隨大王也。今大王欲廢法毀約而見說,此非臣之所以聞于天下也。”
王謂司馬⑤子綦曰:“屠羊說居處卑賤而陳義甚高,子其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⑥”
屠羊說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貴于屠羊之肆⑦也;萬鐘之祿,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豈可以貪爵祿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說不敢當,愿復反吾屠羊之肆。”遂不受也。
【注釋】
①失國:喪失國土。屠羊說:名為說的屠羊者。走:逃。②及:賞賜到。③見之:召見他。④故:有意。⑤司馬:古代官名。⑥延:請。三旌:三公。⑦肆:店鋪,這里引申為屠羊之業。
【譯文】
楚昭王失掉了國土,屠羊說跟著昭王逃亡。后來楚昭王重返國家,打算獎賞跟他一起逃亡的人。輪到獎賞屠羊說時,屠羊說說:“大王失掉了國土,我失去了屠羊的職業。大王返回國家,我也恢復了自己的職業。我的官位與俸祿已經恢復,還有什么可獎賞的呢?”
楚昭王說:“強迫他受賞。”
屠羊說說:“大王失掉國土,不是我的過錯,所以不敢接受懲處;大王返回國家,不是我的功績,所以不應該接受獎賞。”
楚昭王說:“讓他來見我。”
屠羊說說:“楚國的法令規定,必須有顯赫的功績才能得到君王的召見。而我的智慧不足以保衛國家,我的能力不足以殺死敵寇。吳軍侵入郢都,我因為害怕災難才躲避敵寇,并不是有意追隨大王的。現在大王要廢除法令、毀掉約定召見我,我不愿意因為此事而傳聞天下。”
楚昭王對司馬子綦說:“屠羊說出身卑賤卻有極高的見解,你替我把他請來,擔任三公的職位。”
屠羊說說:“要說三公的職位,我知道它比屠羊的事業高貴得多;要說萬鐘的俸祿,我知道它比屠羊所得的利益豐厚得多。可是,怎么能夠領取俸祿而讓國君得到濫施賞賜的惡名呢?我不敢擔當此任,愿意擔任我原來的屠羊之職。”最終,他沒有接受楚昭王的獎賞。
【智慧全解】
不為虛名所累
莊子一直反對為外物所累,他重精神而輕物質,并不在意生活的貧困。因此在這里,他以屠羊說拒不接受楚昭王的封賞來告誡人們不要貪圖名利。屠羊說在楚國滅亡之時隨楚昭王逃往別國,一路上對楚昭王多有照顧。楚昭王復國后,念及屠羊說的功勞,便要賞賜他。可是屠羊說卻多次予以拒絕,拒絕的時候明確表達了無功不受祿的觀點,而且還以“豈可因貪爵祿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來暗示楚昭王不要追求虛名,不要為虛名所累。
在屠羊說眼中,平靜而悠閑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卻不這樣認為,那些一心追名逐利的人常常把“無功受祿”當成一件好事,全然意識不到其中隱藏的危機。無功受祿,必然遭人忌恨;被人忌恨必然會受人所害。一個人的名利如果得不到眾人的認可,人們理所當然會剝奪它們,這個人也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當今社會,雖然大部分人都清楚,精神境界的高低和財富的多少關系不大,但是人們仍然習慣用財富的數量來衡量人的價值,評判人的生活。于是,便出現了這樣一種不正常的現象:有錢的人趾高氣揚,沒錢的人低聲下氣;有錢的人萬人敬仰,沒錢的人遭人鄙視。這也是人們為爭名利樂此不疲的原因所在。
如果財富是用正當手段獲得的,財富便是你能力的見證,你可以享受,也理應受到尊重。但是,如果你的財富是用卑劣手段獲得的,財富便成了人性卑劣的證據,為此自得的人,不僅丑陋,還愚蠢。評判一個人不應以他的錢財多寡為標準,而應著眼于人本身。以金錢來衡量一個人的好壞,只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淪為金錢的奴隸。
人生在世,活得踏實、快樂才是最重要的,無論是名是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過分追逐,不強求索要。無功受祿,只會讓你深陷利祿的泥潭中不可自拔。
【閱讀延伸】
謹妨利益背后的圈套
古時候有一位國王,他喜歡四處游玩。有一次,他和大臣出去游玩的時候,不小心把自己的一枚戒指弄丟了。這枚戒指上面刻著國王的名字,國王因此非常珍愛這枚戒指。丟了戒指的國王魂不守舍地回到了王宮里,立即命人通告全國百姓,如果有人撿到他的這枚戒指,他會用巨額獎金獎賞此人。
一個衛兵看見了國王的這個通告,非常高興,因為他剛好撿到了國王的這枚戒指。他打定主意要親手把這枚戒指送到國王的手里。
衛兵帶著戒指突破重重阻礙最終來到了國王的宮殿前。正當衛兵踏上宮殿前面的臺階時,一個大臣攔住了衛兵。他問道:“你是誰,要做什么?”
衛兵說:“我撿到了國王的戒指,要把戒指呈給國王。”
大臣聽到這話,微笑著對衛兵說:“你可以因此得到一大筆獎賞,是嗎?”
衛兵說:“我不在乎這些獎賞,我只希望能把這枚戒指親手交給國王,并且見他一面,這就是我無上的榮耀了。”
大臣聽到衛兵這樣說,眼珠子一轉說:“你不看重金錢,實在難得。你知道嗎?你如果要見到國王的活,必須要通過我。如果我不進去給你通報的話,你是見不到國王的。”
衛兵給大臣鞠了個躬說:“那就麻煩您給我通報一聲吧。”
大臣笑呵呵地說:“這是當然的,但我有一個條件,就是將你的獎金分一部分給我,你看怎么樣啊。”
衛兵看著貪心的大臣,無可奈何地點著頭說:“可以,我會分一半給你的。”
但是,貪心的大臣并沒有因此放下心來,他給了衛兵一張紙,讓他在上面寫下字據,因為他害怕衛兵反悔。于是,衛兵在紙上寫道:“無論我的獎賞是什么,都會分一半給大臣。”寫完,兩個人都在紙上簽上自己的名字。
就這樣,大臣領著衛兵去見國王。國王看到失而復得的戒指,非常高興,笑著對衛兵說:“你是一個誠實的小伙子,你說吧,要什么樣的獎賞,要多少我都會給你的。”
衛兵笑著對國王說:“陛下,我什么獎賞都不要,我希望陛下能打我一百棍。”
聽了衛兵的請求,國王驚詫不已,說:“你撿到我的戒指,并送了回來,我怎么能打你呢?”
衛兵堅定地說:“我真的什么獎賞都不要,只要您打我一百棍。”
國王不知道這個年輕人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但國王還是決定滿足年輕人的要求,打他一百棍。這時,衛兵指著大臣對國王說:“他要和我一起分擔這一百棍,也就是說我們一人五十。”
國王非常奇怪地看著大臣,大臣在一邊急得直跺腳。他對國王說:“這個人是個瘋子,他在胡言亂語。”衛兵聽到這樣的話,就把自己和大臣在宮殿前面的對話說給了國王聽,并且說:“我們立有字據,我在上面寫,無論我得到什么樣的獎賞,都分一半給大臣。”國王命令大臣將那份字據拿出來,大臣只好極不情愿地將字據交了出來。
國王看著字據微笑著說:“果然沒有錯,你只能接受這樣的獎賞了。”于是,大臣趴在地上結結實實地挨了五十棍,這個時候衛兵跟國王說:“陛下,我不是個貪心的人,所以我希望把我的那一份也送給這位尊敬的大臣。”
國王微笑著看著衛兵說:“你是個聰明勇敢的小伙子,你的這個提議非常好,我批準了,就把你應得的那份也送給他吧。”國王指著趴在地上的大臣說。看著大臣接受完懲罰,衛兵向國王道別。大臣趴在地上被打得不能動彈,只好眼睜睜地看著衛兵離開皇宮。
利的背后有陷阱,名的美麗光環下往往隱藏著圈套。這位大臣因利而迷失了心智,最終傷害了自己。由此可見,別人的東西,永遠是別人的,想方設法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結果反而掉進了別人設置的陷阱,這都是貪婪惹的禍。
上一篇:《莊子·至樂》原文釋義
下一篇:《莊子·說劍》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