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儒教·附:經學·五經
儒教最早的五部經典,即 《詩》、《書》、《禮》、《易》、《春秋》。儒教原有 “六經”,除上述五經外,還有 《樂》,據說亡于秦火,漢武帝時就只立有五經博士,五經之稱即始于此。也有人認為,儒教本無 《樂經》,“樂”包括在 《詩》、《禮》二經之中。“六經” 又稱 “六藝”,據說是孔子編定,目的是垂教后世。但事實上,孔子只是 “六經” 的第一個非官方的傳人,是傳經之人,而不是造經之人。孔子生當春秋末世,眼見自己傾心向往的文化傳統將墜于地,于是以復興這一文化傳統為己任,自謂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將本是王官文化的 “六經” 傳到了民間。古代學者有 “六經皆史” 的說法,其實,古代的 “史” 就是 “經”,正如《舊約》既是猶太民族的古史,又是猶太民族的 《圣經》。《莊子·天下》論“古之道術”,即以 《詩》、《書》、《禮》、《樂》 為言,說:“《詩》 以道志,《書》 以道事,《禮》 以道行,《樂》 以道和,《易》 以道陰陽,《春秋》 以道名分。” 而 “古之道術” 在宗教,“六經” 既是古史,又是華夏民族的文化元典 (宗教經典),是孔子之前歷圣 (王) 相傳的 “道統”(華夏文化的基本精神) 所在,而不是私家著述。正因為如此,漢武帝在確立了以 “繼周” 為主題的文化建設路線后,便設立了五經博士,以儒教為國家宗教,而儒教經典闡釋學遂居于眾學之首,類似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號稱“經學”,與作為諸子之學的 “儒家” 一分為二。直到西學東漸,王朝時代結束,五經才失去了其宗教神學的意義。
上一篇:哲學·命題·五德終始
下一篇:宗教學·佛教·五蘊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