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養(yǎng)生主,即養(yǎng)生的宗旨。莊子認為養(yǎng)生就要“緣督以為經(jīng)”,即不要為善去求名,不要因做不好的事而遭受懲罰,順應自然之理,就可以保身、全生、盡年。莊子的這種人生觀強調(diào)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即順乎自然天性,安時處順,聽任命運的安排,不要人為地做什么。他通過三則寓言故事從不同的角度來闡明這一理念。
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①已②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③
【注釋】
①涯:邊際,極限。知:知識,才智。殆:危險,已:矣。②已:此,如此。③近:接近,這里含有追求、貪圖的意思。督:督脈。親:指精神。盡年:終享天年。
【譯文】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必然會陷入困頓之中!既然如此,還要從事求知的活動,那就更加危險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于遭受刑罰,就像氣循著任、督二脈周流不息一樣,順應自然之路就可以保全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可以保全生命,可以養(yǎng)護精神,可以終享天年。
二
庖丁為(wèi)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huā)然響然,奏刀(huō)然,莫不中(zhòng)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①
文惠君曰:“(xī)②,善哉!技蓋③至此乎?”
庖丁釋④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⑤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xì),導大窾(kuǎn),因其固然。⑥枝經(jīng)肯綮(qìng)之未嘗,而況大(gū)乎!⑦良庖歲更刀,割也;族⑧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xíng)⑨。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⑩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huò)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注釋】
①庖:廚房。“庖丁”即廚師。一說“庖”指廚師,“丁”是他的名字。為:替,給。文惠君:舊說指梁惠王。解:剖開、分解。履:踏、踩。踦:用膝抵住。砉然響然:都是解牛時發(fā)出的聲音。然:進刀的聲音。中:合乎。會:節(jié)奏。②:通“嘻”。③蓋:通“盍”,何。④釋:放下。⑤神遇:心神感觸。⑥批:擊。郤:通作“隙”,這里指筋骨之間的空隙。導:引刀進入。大窾:骨節(jié)之間較大的空隙。⑦枝:支脈。經(jīng):經(jīng)脈。枝經(jīng):指經(jīng)絡結(jié)聚的地方。綮:筋肉盤結(jié)的地方。未:不曾。:大骨。⑧族:眾,指一般人。⑨硎:磨刀石。⑩恢恢乎:寬裕的樣子。怵然:警惕,警覺。然:散開貌。委:堆積。善刀:拭刀。
【譯文】
庖丁給文惠君殺牛,手抓肩頂,腳踩膝抵,每一個動作都精準利落。此時牛體被肢解發(fā)出的嘩嘩之聲,庖丁進刀時發(fā)出的唰唰之聲,全都符合音樂的節(jié)奏,合乎《桑林》舞曲的節(jié)拍,又合乎《經(jīng)首》樂章的旋律。
文惠君說:“啊,太好了!你是如何達到如此高超的技術的呢?”
廚師放下牛刀回答說:“我所喜好的是道,已經(jīng)超出技術了。我剛開始分解牛體的時候,所看見的全都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之后,就再也不去看整體的牛了。到了現(xiàn)在,我再宰牛時,全靠心神去運作,而不必用眼睛去觀察,感官的認知早已停止了,而只是心神在不停地運行。依照牛體自然的生理結(jié)構,劈擊筋骨間的縫隙,把刀探入牛骨節(jié)間的空隙,完全是順著牛體的自然結(jié)構去操作。像那些經(jīng)絡交錯、筋骨盤結(jié)的地方都不曾有什么妨礙,何況那些大骨頭呢!優(yōu)秀的廚師一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廚師一個月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砍骨頭。如今我使用的這把刀已經(jīng)用了十九年,所宰殺的牲牛也有幾千頭,而刀刃依舊鋒利得就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牛的骨節(jié)之間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幾乎沒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間,這對于刀刃的運轉(zhuǎn)和回旋來說是綽綽有余的。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鋒仍然像剛磨的一樣。盡管如此,每當遇到筋骨聚結(jié)不好下刀的地方,我會格外謹慎,神情專注,動作緩慢,動刀十分輕微,‘嘩啦’一聲,牛體全部分解開了,就好像散落一地的泥土。于是,我提著刀站在那兒,環(huán)顧四周,神情怡然自得,心滿意足,從容地把刀擦拭好收藏起來。”
文惠君說:“庖丁的話講得太妙了。我聽后明白了養(yǎng)生的道理。”
三
公文軒見右?guī)煻@①曰:“是何人也?惡乎介②也?天與?其③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④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澤雉(zhì)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qí)畜乎樊中。⑤神雖王(wàng)⑥,不善也。
老聃(dān)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⑦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則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⑧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⑨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xuán)解。⑩”
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注釋】
①公文軒:宋人,姓公文,名軒。右?guī)煟汗倜"诮椋邯殻挥幸恢荒_。③其:抑或。④與:賦予。⑤雉:雉鳥,俗稱野雞。蘄:祈求,希望。樊:籠。⑥王:通“旺”,旺盛。⑦老聃:老子。秦失:一作“秦佚”,虛構人物。⑧向:剛才。⑨遁:逃避,違反。倍:通“背”,違背。刑:規(guī)范。⑩帝:天,萬物的主宰。縣:同“懸”,倒懸。指:通“脂”,燭薪上的油脂。窮:燃燒完。
【譯文】
公文軒看到右?guī)熀螅@奇地問道:“這是什么人?為什么只有一只腳呢?是天生的還是被人砍掉的呢?”思索片刻又說:“看上去像是天意而非人為啊。天生此人使他因禍而斷足,因為人的形體是上天所賦予的,所以我知道他的斷足是上天的懲罰,而不是人為的結(jié)果。”
沼澤邊的野雞走十步才啄一口食物,走出一百步才喝一口水,盡管如此,它也不希望被圈養(yǎng)在籠子里。雖然被圈養(yǎng)在籠子里精神旺盛,但卻失去了自由。
老子死了,秦失趕去吊唁,只哭了三聲便離開了。
老子的弟子問他:“你難道不是老師的朋友嗎?”
秦失說:“是的。”
弟子們又問:“既然是朋友,那像你這樣吊唁朋友,行嗎?”
秦失說:“行。開始時我以為他是個俗人,而現(xiàn)在我不這樣看了。剛才我去吊唁,發(fā)現(xiàn)有老年人在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輕人在哭他,如同哭自己的父母。他們來這里吊唁老子,一定有老子不期望他們稱贊而稱贊的話,一定有老子不想讓他們哭泣而哭泣的人。這是逃避天意,違背常情,忘記了人的生死壽夭都稟受于自然,古時候人們稱這種行為是逃避自然的規(guī)律。正當該他來的時候,他應運而生;正當該他離開的時候,他順勢而亡了。生安其時,順從自然變化,哀樂便都不能進入心懷,古時人們稱這種解脫為天帝解人于倒懸。”
燃燒的油脂作為薪火燃盡了,火種卻能傳續(xù)下去,沒有窮盡。
【智慧全解】
快樂源自內(nèi)心
莊子說:“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意思是說,燃燒的油脂作為薪火燃盡了,火種卻能傳續(xù)下去,沒有窮盡。燭薪燃盡變成火是一種轉(zhuǎn)化,而不是消滅,人的生死也是如此,順其自然即可,無須悲傷。
月有圓缺,人有生死,物有生成與消亡,這都是自然規(guī)律。我們根本不必去哀嘆花之凋零,畏懼人之死亡,不必傷春悲秋,戚戚慘慘,如果把目光只盯在將要燃盡的燭薪上,只會讓人處于悲觀消極的情緒之中。我們要從星星之火中窺出燎原之勢,這才是快樂達觀的人生。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任何人的生活都充滿著挫折與困難,要想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幸福快樂,就要用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要看到火種的無窮傳續(xù),而不要只盯著薪火的燃盡。芝加哥大學的羅伯特·哈金思校長曾這樣教導人們面對人生的挫折:“如果你手中只有一個酸檸檬,那就做杯檸檬汁吧!”道理很簡單,話說起來也挺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生活中很多人的做法卻與此相反。很多人發(fā)現(xiàn)自己只有一個酸檸檬時,就會自暴自棄,怨天尤人,“我完了,我的命怎么這么苦呢,老天對我也太不公平了!”于是便陷入無盡的自憐之中。這樣做無疑是極為愚蠢的。聰明人絕對不會這樣做。
聰明人從來不傷春悲秋,為自然界的消融轉(zhuǎn)化而哀傷,他們向來是樂觀的。他們總能把不幸化為一種機會,總能從將燃盡的燭薪中看到無窮的火種。哈里·愛默生·佛斯狄克曾語重心長地說:“真正的快樂不一定是愉悅的,它多半是一種思想上的勝利。”是的,快樂源自一種成就感,一種自我超越的勝利,一種將酸檸檬榨成檸檬汁的經(jīng)歷。
【閱讀延伸】
窗外還有閃亮的繁星
一位叫塞爾瑪?shù)呐优惆檎煞蝰v扎在加利福尼亞州沙漠的陸軍基地。塞爾瑪?shù)恼煞蚍蠲獬鰠⒓友萘晻r,她就只好一個人待在陸軍的小鐵皮房子里。外面的天氣實在太熱了,樹蔭下的溫度也很高。可惡的是,沒有一個人可以和她聊天,只有滿天的風沙,所有吃的、用的東西都沾滿了沙,就連呼吸都讓人覺得困難!
塞爾瑪難過到了極點,覺得自己非常可憐,于是寫信給她的父母,說她一分鐘也不能再忍受下去了,她寧愿去坐牢也不愿待在這個鬼地方。她父親的回信只有一句話,但這句話卻永遠留在她心中,并改變了她的一生:兩個人從牢里的鐵窗望出去,一人看到的是滿地的泥濘,另一個人卻看到滿天的繁星。
她不斷地看這封信,看著看著終于明白了什么,不禁慚愧起來。她決定找出自己目前處境的有利之處,她要找尋自己的滿天繁星。
塞爾瑪從此開始熱心地與當?shù)鼐用窠慌笥眩麄兊姆磻擦钏指袆印.斔龑Ξ數(shù)鼐用竦木幙椗c陶藝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時,這些居民就把自己最喜歡的甚至都不愿賣給游客的紡織品、陶器送給她。
她試著學習土撥鼠的知識,觀看沙漠的日落,找尋幾百萬年前的貝殼化石,原來這片沙漠在300萬年前曾是浩瀚的海洋。她還開始研究令人著迷的仙人掌及當?shù)馗鞣N沙漠植物。
沙漠還是那片沙漠,鄰居還是那群鄰居,只因塞爾瑪?shù)膬?nèi)心變了,她就擁有了一段精彩的人生經(jīng)歷。她所發(fā)現(xiàn)的新天地令她覺得既刺激又興奮,使她把原先認為惡劣的環(huán)境變成了一次有意義的冒險。后來她著手寫一本書——一本小說——她如何逃出自筑的牢獄,找到了美麗的星辰。這就是積極心態(tài)的力量,燭薪雖然燃盡,但它的火種卻能永遠傳遞下去。
上一篇:《莊子·人間世》原文釋義
下一篇:《莊子·列御寇》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