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春夢記》簡介|鑒賞
歷史小說,一百回。楊塵因著。上海泰東圖書館1916年12月初版, 1920年8月出至三版。
這是一部以袁世凱稱帝為題材的歷史諷刺小說。從1915年秋楊度等組織籌安會,鼓吹帝制寫起,至1916年6月袁世凱垮臺亡命止,小說的時間跨度不足一年,但包含的歷史容量卻很大。
歷史上的袁世凱是中國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代表,是個政治野心家。辛亥革命勝利后,他玩弄權術,竊取了革命的勝利果實,當上了民國大總統。接著,他便迫不及待地打擊鎮壓革命黨人,開始了恢復帝制的陰謀活動,企圖黃袍加身,過一過皇帝癮了。《新華春夢記》藝術地再現了這一段歷史,詳盡地描繪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在這一歷史事件中的態度和表現,揭露了袁世凱的狼子野心和兩面三刀的手段,肯定和贊賞了全國各階層人民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的斗爭。
為了實現皇帝夢,袁世凱對外勾結帝國主義反動勢力,不惜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以換取日本的支持。對內拼命拉攏地方軍閥勢力,派親信段芝貴、阮忠樞四處游說,封官許愿,威逼利誘。對民主革命黨人,對反對派,一方面招降納叛,一方面迫害鎮壓。他派爪牙收買民黨叛徒劉藝舟、李統球,軟禁黎元洪、蔡鍔、張騫,暗殺段祺瑞,等等。由于袁世凱的授意和內外反動勢力的呼應,全國上下一時間掀起了一股復辟帝制的逆流。楊度等發起籌安會,鼓吹帝制優于共和,梁士詒組織“請愿聯合會”,偽造民意,吹捧袁氏,分散在中央和地方的袁氏走狗也紛紛活動起來,組織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請愿團”,“上書”“勸進”,“通電”“推戴”,一時間鬧得烏煙瘴氣。袁世凱自以為時機已熟,迫不及待地示意參政院出面召開所謂的“國民代表大會”,武力威脅加上金錢收買,搞了一個“全票”通過恢復帝制的決議。1916年12月12日,袁世凱終于如愿以償,坐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
復辟是不得人心的。袁世凱的陰謀活動,從一開始就遭到全國人民的堅決反對。《新華春夢記》對此作了全面的、詳盡的描述。如梁啟超的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公開駁斥楊度的《君主救國論》,反對帝制,肅政史莊蘊寬、費樹蔚的上書反對,袁世凱行宮新華宮的炸彈案,鼓吹帝制的籌安會喉舌上海《亞細亞報》的被炸,“瘋人”李六更借唱蓮花落而罵袁,以及徐世昌、馮國璋的假意周旋,蔡鍔、李烈鈞的起義北伐,從上到下,也掀起了一股反袁討袁的浪潮。袁世凱坐上皇帝寶座才十幾天,蔡鍔便在云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得到了廣大人民的熱烈擁護。接著,廣西、貴州、四川等南方各省也紛紛宣布獨立,群起而討袁。英、美、德、意等帝國主義看到形勢對袁世凱不利,拒絕支持袁世凱稱帝,甚至日本帝國主義也持起觀望的態度來,故意冷淡袁世凱政府的特使。原來支持袁世凱的北洋軍閥,也紛紛采取消極觀望的態度,各懷異心,不聽調度,企圖坐收漁翁之利。袁世凱的親信梁士詒、楊度、段芝貴等人,眼看大勢已去,一個個托病的托病,請假的請假,溜之大吉。在全國上下一片討袁聲中,袁世凱眾叛親離,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在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夢后,不得不宣布撤消帝制,恢復共和。不久,便在全國人民的唾罵聲中可恥地死去了,而在歷史上永遠留下了一個笑柄。
《新華春夢記》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歷史人物的活動,形象生動地描述了這一段歷史的過程,使讀者如身臨其境。作者對一些重要歷史人物的塑造,既保持了一定的歷史真實面貌,又作了藝術的加工,使讀者感到這是生動、可信的人物形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徐世昌聽人說起楊度在組織籌安會,鼓吹帝制,他沒有直接表態,而是親自去見袁世凱,想摸一摸袁世凱的態度:
袁世凱……談笑了兩聲道:“……他們研究什么君主民主,要知近數年來,這種言論也算是老生常談,雖沒有開會討論之舉,然耳聞已熟,不必措意。……皙子他們本來是一群書呆子,偶而聽見古德諾發生君主利于民主的學說,他們便研究起來。這不過是研究學說,并沒有見諸實行,就是歐美文明國的法律,也沒有干涉的必要。”徐世昌道:“總統雖說得是,無奈現在外面發生許多物議,人民群眾反對,并有說是總統示意的,所以不敢不來請示辦法。”袁世凱便把臉一沉,轉又微微的笑道:“菊人,你難道也得了瘋病么?想我自小站練兵以后,經歷戊戌、庚子、辛亥、癸丑之變,一點私心,無刻不從國家人民上著想。現在我處的地位,不應多管閑事。若論共和的原理,當然以大眾之心為心,大眾贊美民主,我自然隨之,大眾若贊美君主,我也不敢反對。話從短處說罷,我的心里,皇帝既非我所愿,總統亦非我所戀,洹上秋水,無時去懷,無論他們作何主張,與我有什么關系?”說到這里,便吸了幾口雪茄煙,喝了兩口茶,又想了半晌道:“雖然,在我固有身家性命之觀念,不能置諸度外,在全國人民,各自也是有身家性命,他們研究永保安全之法,也在情理之中。這是四萬萬人生死的問題,我又怎敢過問呢?至于地方上的秩序,請放寬心,癸丑那樣的厲害,轉眼間就太平了,還怕他們在肘腋之下動干戈么?”說罷,大笑了一陣,變過猙獰可怕的臉兒來。徐世昌這時也看破袁世凱幾分用意了,復岔了幾句話,便告辭出堂,……(第三回)
袁世凱的奸詐欺世,徐世昌的圓滑持重,從這一段對話中便體現出來了。
此外,如蔡鍔的機警沉著,黎元洪的虛與委蛇,楊度的多計善謀,段芝貴的狐假虎威,王闿運的腐儒酸氣,等等,都寫得栩栩如生,各有個性。
《新華春夢記》運用諷刺語言頗有特色。描寫反面人物,不局限于表面的漫畫化,很注意對人物心態的刻劃。如寫袁世凱在內宮焦急地等待“國民代表大會”的“選舉”結果:
(袁世凱)得了這個喜報,便默默向那神仙榻上一躺,半晌不曾作聲,嚇得報喜的人倒吃了一驚,也不知主子犯的什么毛病。又靜候片刻,見袁世凱仍是不發一言,嚇得不敢作聲,慢慢兒退出房去。就是尋常左右的侍官,見他這般形狀,乃平日未曾見過的,也都嚇得裹足不前。當時袁世凱躺在那神仙榻上,瞪著眼珠兒默想了許久,猛然一翻身站將起來,把兩只手兒背著,搖來擺去只在房里打磨旋, 自言自語笑道:“咦,得了!咦,得了!”接連說了十多聲,一直就向于夫人房里沖去。……(第五十八回)
就象范進中舉一般,袁世凱想皇帝都想瘋了。作者通過這一情節的夸張描寫,深刻揭示了袁世凱對皇帝寶座垂涎已久的狼子野心。
袁世凱“登基”那一天,由于“外交上不能夠順手,各方革命軍紛紛起義” (第九十五回),袁氏已處在四面楚歌的境地了。作者用嘲弄的筆法寫道:
那些紅男綠女,白叟黃童,都打扮得齊齊整整,爭向街頭看熱鬧,認為新皇帝登基的吉日,總有些頑意可以看的。誰知大眾呆呆看了一天,都是些車兒馬兒在大街上往來不絕,并沒有什么異樣熱鬧。直到天色黃昏,人人才各歸寓所。只聽眾口一聲說道:“新皇帝即位,就是這個樣兒么?還不如平常人家大出喪熱鬧呢!”(第九十五回)
將“新皇帝登基”比作“大出喪”,一方面反映了人心的向背,一方面也暗喻袁世凱的“登基”之日,即是他的滅亡之時,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憎感。
《新華春夢記》的語言,也有值得稱道之處。作者很注意吸取民間語言,力求使他的作品的語言通俗化,一些人物、情景的描寫十分生動。如寫袁乃寬情急之下,“那額角上汗珠兒,好象鍋蓋上的水蒸氣,源源滾了出來”(第五十六回)。在“五四”白話運動尚未開始以前,作者能用這樣的文字進行創作,也是難能可貴的。
民國初,以袁世凱復辟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創作了不少,《新華春夢記》無疑是其中比較優秀的一部。作者堅定地站在反對帝制的進步立場上,辛辣地嘲弄、鞭撻了圍繞袁世凱復辟進行各種活動的歷史小丑,贊頌了蔡鍔等反對復辟、堅持進步的革命黨人。小說側重于對歷史事實、歷史人物的真實記載和描寫,又能夠不囿于真人真事,進行了很有特色的漫畫化的藝術加工,使之成為一部形象的歷史讀物。由于作者在袁世凱垮臺亡命的當年就創作出版了這部長篇小說,在當時來說,無疑是一部鋒芒畢露抨擊時事的作品,因此,小說出版后,即大受歡迎。在近代文學史上,《新華春夢記》也是一部影響較大的作品,作為歷史小說,它至今仍有其獨特的認識價值。
作品也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書中引用史料太多,象梁啟超的《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國民代表”的兩次“推戴書”,袁世凱的幾次審令,康有為的致袁世凱信,都大段大段甚至整篇地引錄。這種歷史文獻的大量堆砌,雖然對讀者了解歷史有一定的幫助,但作為小說來說,顯然是不協調的,它削弱了整部作品的文采。此外,作者本人的議論也較多,也使作品顯得枯燥。由于作品中出場人物較多,作者寫人物事件,慣于正面著筆,使得很多人物往往同時出場,致使筆墨分散,一些人物形象顯得很單薄,流于概念化,也不免削弱了作品的藝術光彩。
上一篇:《新中國》簡介|鑒賞
下一篇:《新鏡花緣》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