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西說唐三傳》簡介|鑒賞
清代白話長篇歷史演義小說, 《說唐后傳》之續書,又名《異說后唐傳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傳》、 《說唐三傳》,或題《仁貴征西說唐三傳》,有十卷八十八回和九十回兩種。題“中都逸叟編次”,首如蓮居士序,作者姓名與生平不詳。今存八十八回的有乾隆間殘本、道光年間所刊同義堂、山淵堂、大成堂、務本堂等刊本,及藝成齋、崇德堂、會友堂、啟元堂等刊本;九十回本以嘉慶十二年福文堂本最早,此外還有金谷園、金玉樓、維經堂等刊本?,F有寶文堂書店整理出版的校點本。
本書敘寫薛仁貴一家率兵征服西蕃哈迷國的曲折艱難的經歷和非凡業績。全書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
(一) 薛仁貴征西。薛仁貴平遼后,安居山西。唐太宗叔父李道宗之妃張氏系張士貴之女,欲報父仇。為此,道宗設計陷害仁貴,計成,仁貴被太宗囚于天牢。幾度欲殺,均為程咬金等所救。三年后,西蕃哈迷國元帥蘇寶同下戰書到唐朝,太宗大怒,決定興師西征,徐茂公保仁貴為征西元帥,方得出獄。于是張妃賜死,李道宗為咬金誘殺。太宗隨軍出征、一路告捷。入鎖陽城,中蘇寶同空城計,全軍陷入重圍,秦懷玉等俱為寶同飛刀所殺。仁貴也重創于寶同飛刀之下,太宗只得遣程咬金回朝求取救兵。
(二) 薛丁山征西。仁貴子丁山少時為父誤傷,得云夢山王敖老祖相救,拜其為師,修道習武。此時,受師命下山助唐救父,遂掛帥西征。途中為山寇竇一虎、竇仙童兄妹所擒,于是娶仙童,收一虎。仗一虎地行術大破番兵,解鎖陽城之圍。太宗回駕返京。蘇寶同敗后,求得飛缽和尚、鐵板道人來援,再圍鎖陽城。群將連敗,連竇一虎也為其所擒。一虎之師雙龍山王禪老祖遣一虎師弟秦漢來救,大破番兵。寶同與和尚道人僅得逃命,途遇寶同之姊番后錦蓮來救,復振軍威。丁山與錦蓮對陣,不敵,落荒而逃。猝遇陳金定打虎,陳出其不意,擲虎將錦蓮打落馬下,丁山直取首級。后薛陳二人結為夫婦。唐軍大敗蘇寶同,進軍寒江關。女將樊梨花得黎山老母傳授兵法道術,又多克敵法寶。陣上,對丁山一見鐘情,欲結良緣,而丁山不肯。丁山被三擒三縱,方才允婚。后又旋悔旋允。 梨花激怒,決然舍去。丁山又三至寒江關拜請,最后奉旨完婚。于是梨花掛帥,連戰連捷,平定西番。班師回朝,薛家受封。
(三)薛剛反唐。樊梨花生下一子,名薛剛。在京城屢闖大禍,殺死武后內寵張保,致薛氏被武后滿門抄斬,只逃出梨花、薛剛、薛蛟等。此后,薛家將結聯天下義軍,推倒武周,誅奸除佞,扶助中宗復唐。薛家團圓,重受封賞。后來,韋后專權,復演武后故事,竟至藥死中宗。薛強又助睿宗李旦興師,剿除韋黨,再次中興李唐王朝。小說前面兩部分寫民族斗爭,后面一部分寫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斗爭。故事雖多出之虛構,但唐代史跡,卻也可從中窺見一些影子。如李靖、徐世績的征西之役,武則天的淫亂與任用酷吏、濫殺宗室朝臣,徐敬業的揚州起兵等等。也許,將前后史跡以想象的薛氏一門忠君愛國行為貫穿,更能概見歷史內在的聯貫性吧。作品中,薛仁貴深受陷害,仍能忍辱負重,掛帥遠征;薛丁山、樊梨花長期征戰,歷盡艱辛,百折不回;薛剛大鬧花燈,反周興唐,無不可以視作忠君愛國的行為。作者意之所向,情之所鐘,顯然已昭示于所塑造的薛家將群像之中。作品揭露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黑暗面,并加以鞭笞;肯定薛剛等人的反抗行為,表現了人民的情感和意向。贊揚了薛仁貴父子、羅通等將領在艱苦的民族斗爭中,英勇頑強的斗志、積極樂觀的胸懷。贊頌樊梨花等女將非凡的本領和過人的膽略。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斗爭精神和英雄氣概。表現了中國古代婦女的品質和才智。當然,這些積極因素并不都是那樣鮮明突出的,有時與消極因素交織一起,難以分辨。在封建社會中,愛國很難與忠君分離。書中,薛家將的愛國行為總是出自對李唐一家政權的愚忠。而事業的成敗,人事的離合則歸因于天命、因果報應。另外,正統觀念,大漢族主義,又使書中描述的民族斗爭蒙上一層不潔的色彩。至于征戰交鋒又多與道法妖術間荒誕不經的交相攻斗混為一談。這是需要讀者別具只眼,加以分辨的。
藝術上,此書也有特色。形象塑造雖不如《說唐演義全傳》精彩,卻也生動可觀。程咬金、尉遲恭都保持了原有的性格特點。特別是程咬金更發展了幽默樂觀的一面,成為一個惹人喜愛的喜劇形象。書中,每遇災厄,都在他面前逢兇化吉,而喜慶之事也多由他助成。例如:薛仁貴被李道宗陷害,幾次處斬都是因他而刀下留人。唐軍被圍鎖陽城,他獨身騙出番營回朝求救。薛丁山幾次娶妻,都由他締結良緣。薛仁貴、羅通是《說唐后傳》中的人物。在此書中更為豐滿。仁貴忍辱掛帥,固是英雄本色;受任之后,一定要追究冤案的制造者,進行昭洗,并報仇雪恨,也是他耿直性格的必然發展。羅通盤腸大戰,不僅是他個人英勇剛烈性格的升華,也是羅家一門悲劇的繼續。竇一虎、秦漢是兩位土行孫似的人物。個子矮,本領高,屢立戰功,都輕浮好色。嚴重的個人缺點卻使兩人的形象更為真實可信。薛丁山、樊梨花以及陳金定等女將,都完全是本書塑造的形象。栩栩如生,最為成功。小說中,薛丁山英氣勃勃。指揮若定,屢挫強敵,頗有大將風度。但與樊梨花相比,卻無論在克敵制勝的膽識才干上,還是個人品質上都只能退居陪襯或反襯的地位。丁山三休三請梨花一段,兩人相互對照,更顯示了梨花性格的動人之處:她姿容如花,情腸似火,勇于追求幸福,為愛情不惜作出重大犧牲。而丁山則不然,他只是在陷入困境后才利用婚約,借助梨花,而一旦脫險,當即毀約不顧情義。梨花遭棄,并不象一般婦女那樣呼天搶地,她不為所屈,保持了自己的尊嚴和人格,迫使丁山拜跪求請,兩人終成眷屬。這樣的形象,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社會中是具有獨特意義的。
此書語言通俗淺顯,但套語較多,有時流于粗率淺陋。一些情節不免照搬舊小說的俗套,其中的神妖斗法,大擺諸仙陣等,顯然出自《封神演義》,“三擒三縱”、 “三休三請”、 “空城計”之類也無不是沿用故伎。
后來的戲劇、曲藝常從此書取材。較著名的有:漢劇《三貶樊梨花》,川劇《棋盤山》,京劇《三休樊梨花》、《陳金定》、《蘆花河》等。
上一篇:《彭公案》簡介|鑒賞
下一篇:《快心編》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