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鑒賞〕 這里的“說”同“悅”。“慍”是惱怒的意思。
《論語》的第一段語錄同整本書的全部文字一樣,看起來意思似乎淺近易懂,實際上含義雋永,回味無窮。
“學而時習之”可以作多種理解,可以解為學了以后經常復習,也可以讀為時常體會所學內容的意味,探求其深層意義,或不時演習所學的內容,如練習禮儀、書法、算術。孔子主張經世致用,“學而時習之”也就是時時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藝。孔子是一個純正的學者,他本人從學習中獲得了無窮的樂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就是他的這種愉悅之情的自然流露。我們可以合理地想像,在“學而時習之”的過程中,一個人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心中很高興;或通過艱苦思索,終于掌握了復雜的學問,把本來非常羨慕的他人的知識或技能變成了自己的,對于他人的說法有了自己的體會和見解,心中十分得意;或“溫故而知新”(《為政》),有了新的發現,新的理解,新的認識,體驗到創新的快樂,因而十分興奮;或豁然大悟,解決了一個苦惱多日的疑難,好像是從漆黑的深洞中摸索了出來,眼前一片光明,他無比歡欣。
這是孔子最珍視、最引以為豪的快樂。所以他揚揚自喜地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孔子曾經在朝廷擔任要職,他內心也喜歡功名富貴,但是他最深情、最興奮地談到的只是這種學習、研究之樂。一本《論語》有無數關于孔子的重要事跡和思想要記錄,它把孔子這種第一快樂作為第一句話置于卷首。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古代旅途極其艱難危險,遠方朋友不易相逢。現在經常思念、牽掛或是惺惺相惜、以至于仰慕的遠方友人來到了,孔子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知音遠來,重溫舊情,交流見聞,切磋學問,心心相印,會心而笑,其樂何及!此語表現了孔子對人間真情的熱愛和向往。
孔子所表達的是一種精神探索、高尚追求、真情慰藉的快樂,是一種真正的、持久的快樂,可以說是一種最高雅的人生幸福,不像粗鄙的感官刺激,肉體快感,轉瞬即逝。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針對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情說的。一身才能,但懷才不遇;或苦心孤詣,真心誠意待人,卻不為人們所了解,或為人們所誤解,甚至為一些人所猜疑,在這種情況下產生難受、痛苦,以至于惱怒的感情,這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從孔子此語可以認識到: 第一,有道德的人的自我充實、自我發展是自我完善的需要,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賞識才做的,更不是為了向別人炫耀,某時、某地的某個人的欣賞與否并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第二,“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如此心中不平之氣自然會逐漸消解。第三,智者深知人世的艱難、人性的復雜和奸人用心的險惡,對于外界的種種反映自然不用大驚小怪。第四,君子對人寬厚,對于他人之心思多能理解,也就不會因他人的不理解埋怨他們。第五,智者相信,金子總是會發光,有真才實學者最終是會有地方、有時機發揮自己的作用。因此君子對于不為人知不會惱怒,反過來說,情操高潔、才能出眾的人不為人知而不煩惱、痛苦的人必是君子。還有比達到君子的思想境界更值得高興、自豪的嗎?美德的養成、君子人格的獲得是對那些懷才不遇而又不怨天尤人的人的最高獎賞。
可見,《論語》是心靈的雞湯,是治療心病的百憂解。在現代社會的種種競爭活動中,心靈傷痕累累、陷入憂慮、煩惱、痛苦、激憤而不能自拔的人,可以反復吟誦這段語錄,細細品嘗其中之味,會有一種肺腑澄澈的感受,覺悟到每天的生活都是非常美好的,能夠長久滋養愉悅心靈的樂事唾手可得,有德者才能發現、體驗真正的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三個并列的反問句的修辭手法極妙,它們既反映出講話的人自己的堅定的信念,又活現了他相信、尊重、關愛聽眾、循循善誘的神態,具有很大的邏輯力量和啟發、說服效果。
到此我們可以看到《論語》編纂者的智慧,他(們)把這段語錄列為全書第一篇第一章是非常恰當的,因為《論語》雖然講了很多關于政治、哲學的大道理,但其宗旨是教人培養理想人格,過理想的生活,尋求真正的幸福。《論語》是一部人生哲學教科書,這段語錄放在首篇位置,開宗明義,很好地展示了《論語》這一主題。
上一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學詩賞樂·論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