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 蓮須閣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二十六卷,詩九卷,明黎遂球撰。遂球(?~1645)字美周,番禺(廣東廣州)人。天啟丁卯(1627)舉人,清兵南下,奔走于救亡。唐王立,被任命為兵部主事,守贛州,城陷,巷戰死。
黎氏為國捐軀,頗為壯烈。但其詩表現其壯志、犧牲精神的并不多,如《古俠士磨劍歌》:“十年磨一劍,繡血看成字。字似仇人名,難堪醉時視。”又如《結客少年場》:“生兒未齊戶,結客少年場。借問結交時,不數秦舞陽。泣者高漸離,深沉者田光。醉者名灌夫,美者張子房。感恩思報仇,相送大道旁。”用古代俠客或有俠風名士來襯托自己踔厲風發的少年精神。
黎氏大多作品是描寫吳中、揚州一帶和作者家鄉美麗風光和賞心樂事的。特別是寫家鄉的作品,既多且佳,大多數寫得風流綺旎,風致嫣然。如徐世溥在《蓮須閣詩集序》中所云:“始得黎子詩讀之,如春風駘蕩,夏云崔嵬。如坐百花,雜聽簫韶。美人劍客,翾動左右。”這段話準確而生動。如黎代表作品《南國篇》:“南國有艷女,十五居紅樓。樓上鳳凰鳴,樓下鴛鴦游。楊柳覆朱闌,芙蕖環綠溝。鏡月曉云宕,玉面翠蛾浮。粉汗微風氣,衣袂層香留。雀釵膩易斜,釧臂滑且柔。新妝宛自矜,搖佩臨芳州。山色映遙黛,艷影涵清流。陌上聽吳歌,花間答齊謳。楚腰約舞帶,鄭曲彈箜篌。相逢遂罷作,嬌冶忽如羞。含情一為奏,新聲諒難酬。婉轉吐朱唇,光彩回鮮眸。牽云排鳥翼,渡水驚魚鉤。”仿佛是古樂府中的《羽林郎》《陌上桑》,富于詞藻而不使讀者產生鏤金錯彩之感,其關鍵在于全詩一氣貫通,詞藻沒有給敘述的連續性造成障礙。詩人用富于色彩的詞藻描寫少女細微的動作和心情的變化時,注意到詩的情節、結構、音韻的承接,保持流暢。《春望篇》則寫南國風景:“天南多淑氣,海國四時花。芳草侵朝霧,香云變晚霞。鰲光搖雉堞,蚌影互漁家。況復當春望,遙情到碧紗。晴風散葉楊垂葉,晴日落花坭掠燕。翡翠梁間棲鳥飛,蝴蝶簾前去還戀。”《同陳秋濤、黃逢永諸公社集南園作》中寫南國賞心樂事:“回營柳院出秋千,仙觀花街君鞠蹴。百獸魚龍迎錦陣,萬戶綺羅結霞麓。油壁通宵秉燭游,青驄繞郭揮鞭逐。青驄油壁過參差,玉山珠寺遍相嬉。不饑愿作仙羊石,騖利齊祝海神旗。任是中原苦征戰,從來此地無瘡痍。犀通象賄等閑視,薏苡明珠誰復知?量珠應軍牒,貨賄遷農業。秧針刺壟塍,布谷催鋤鍤。波斯碧眼胡,昆侖紫髯俠。奇珍運甓驕,異寶掛席拾。陶公八翼折無能,陸子千金良足稱。”不僅花團錦簇地再現了南國富家子弟互相追逐的享樂生活,而且反映當地物產豐富、商業的發展,海外貿易的頻繁,以及商品、金錢對于農業和傳統觀念的排擠。這些作品從題材和風格上在晚明是獨樹一幟的。
黎詩綺艷流麗的風格與粵中詩的創作傳統有所不同,雖然粵中詩人屈大均曾對此表示不滿,但它對清代的粵中詩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黎集本有《迦陵》《明月》等集。后經其友徐世溥加以刪訂,又輯丙子間往還于北京之間詩作,于崇禎丁丑(1637)編成《蓮須閣詩集》詩七卷,賦二十八篇,但從未見此書刊刻流傳。此《蓮須閣集》系黎氏犧牲后所編,錄詩僅三百余首(徐序言僅據《迦陵》《明月》二集及往來南北詩就有近八百首),并非全本。
此書有《粵十三家集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陳子龍詩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萚石齋詩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