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蟾緣》簡介|鑒賞
清代白話長篇世情小說,又名《玉蟾記》、《十二緣玉蟾記》、《十二美人玉蟾記》,某些坊刻本亦有改作《玉蟾奇緣》者,六卷五十三回。 題“通元子黃石著”、 “釣鰲子校閱”、 “餐霞外史參訂”,作者實為崔象川,清嘉慶、道光間人,除此書外尚作有《白圭志》。此書有道光七年綠玉山房刻本,光緒三十五年立本堂石印本等刻本。
作品演述明代一場輪回果報的公案,而以通元子(即圮上老人黃石公)的神仙法術貫穿全書,甚屬荒誕不經。大意略云:明少保于謙雖有大功于國家,然在“奪門之變”中與大學士王文一同被害。通元子以于、王二人因忠被害,冤氣郁結不散,乃奉上帝之命,特為安排轉世。于謙托生為兵部左侍郎張經之子,名張昆;王文則托生為應天總督曹邦輔之子,名曹昆。而造成“土木之變”與“奪門之變”之各奸佞亦皆自陰間還陽,如太監王振托生為奸臣趙文華之子,名趙懌思;石彪托生為胡宗憲之子、名胡彪,外號棗核釘。后來此二人皆惡貫滿盈,被凌遲處死,以贖罪愆。其他“奪門”一案之奸黨罪魁共十二人皆托生為女子,并因其前生所行使其生后遭遇各種磨難,書中稱此為“緣”。如肖維貞,托生為陳素娥, 身遭魔折,叫著“魔緣”;曹吉祥謀復英宗,皇城震動, 托生為杜金定,叫著“驚緣”;徐有貞托生為貧家女玉蓮,賣身為婢,偷合私奔,叫著“逃緣”……如此共十二緣。這十二個女子與張昆、曹昆同于三月初三日子時生。通元子下峨嵋山時,即在山前拾了十二塊石子變作十二個玉蟾蜍,交予張昆,作為對這十二女子之聘禮。張昆每遇一女即授予一玉蟾蜍,后此十二人皆為張之妻室。
時倭寇犯境、荼毒東南,朝廷命兵部左侍郎張經為總督尚書,協同曹邦輔出兵浙海平倭。適奸相嚴嵩當國,趙文華、胡宗憲用事,二人皆諂事嵩。張、曹出師,一戰告捷,倭患幾平。而趙、胡奸人欲攘為己功,遂誣張、曹養寇老師,嘉靖皇帝聽信讒言,將張、曹斬于海濱,并籍沒其家。張昆、曹昆則分別被其家義仆所救,扶養成人,并傳授武藝,準備他日報仇。 逮十五年后,二人皆已長成,相會西湖,結為兄弟。這期間張昆一再受趙懌思和棗核釘之構陷, 多歷艱難,然在顛沛憂患之中,皆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得遇眾位美人,并一一以玉蟾蜍相聘。后又遇奇男子汪大庸傳授槍法,張、曹、汪三人乃共入京應武舉,三人皆得中。張為武狀元,又后應文闈,得中文狀元。 是時倭寇又熾,兩浙復警,趙文華、胡宗憲且通倭叛國。朝廷命新狀元領兵平倭,得通元子之助終于掃平倭寇,并搜得趙、胡通倭罪證,遂奏明圣上, 刑斬奸黨,血祭張、曹二公。 趙、 胡二家皆籍沒,趙懌思與胡彪被凌遲。張、曹二公追封改葬,張昆、曹昆亦因功晉爵,張封浙東王,曹封英勇公,各賜第宅,張昆與十二美人完姻,了結此一段果報公案云。
小說《玉蟾緣》或本自《玉蟾蜍彈詞》,彈詞已佚,惟據錢靜方《小說叢考》所述,則二者內容大致相同。是書所寫人物,除張昆、曹昆及十二美人外,余者大多是真名實姓的歷史人物,其事跡見于史籍,斑斑可考,而本書所述人物重大經歷事跡多有乖史實,如曹邦輔一生歷任要職,官運亨通,且善終于家,未嘗如是書所敘受戮冤死。寫真名實姓的歷史人物而重大情節卻乖違史實,是本書一大缺陷。本書文字簡樸流暢,但敘述故事平鋪直敘,少曲折跌巖之致;結構也過于簡單松散;人物形象平板單調無個性;書中又多寫妖法道術、輪回報應,甚是荒誕,因而是書說不上是一部成功的作品。然讀史者每見功臣受戮,沉冤莫白,而奸佞權閹荼毒生靈、為禍邦國,卻享盡榮華富貴, 無不擲書三嘆,心為不平,搔首問天,天道寧論!于是造為輪回果報之說,以抒不平之志耳,雖不免流于迷信虛妄,卻也有其正義感在。此即《玉蟾緣》一書雖故事荒唐,文詞亦不甚工,卻能流傳的原因。
上一篇:《玉堂春落難逢夫》簡介|鑒賞
下一篇:《王桂庵*》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