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列國志》簡介|鑒賞
歷史小說,四編三十八回。佚名著。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七月改良小說社初版;宣統元年三月 (1909)再版。列說部叢書。每回有圖一幀,附于卷首, 故全稱“繪圖新列國志”。
《新列國志》借中國古典小說傳統中“列國志”的形式,容納近代以來的西洋歷史,筆越時空,墨涉萬象,欲以此法曉諭童蒙,兼及百姓大眾,為鏡作鑒,變革自強。其敘寫自童保、包忠(同胞保種的諧音)二學生指點地圖,縱談時局說起,銜接穿插,主述法、英,亦及普、意、奧、俄、美諸國,近代西洋歷史中的重大事件幾乎盡收筆底。法國有福祿特爾、孟德斯鳩、盧騷的啟蒙先導,繼則爆發1789年大革命,雅各賓派登臺。拿破侖出面平定大局,出兵埃及與英作戰,舉師回都奪位篡權,雖稱雄于一時,卻慘敗于滑鐵廬,一蹶不振。后有其侄小拿破侖專權主政,亦顯赫萬分。普法戰爭失敗之后,重整內務,政體終歸民主。英國則最早革命,動搖前朝弊政,然其間或有鎮壓平民,或即擬改制令,或將印度愚化奴役,或助希臘擺脫桎梏,或推動戰爭,或主張獨立,反反復復,曲曲折折,終能廣納嘉言,革除舊弊,則不僅政體,即便教育、技術諸方面,皆有大進。間插有畢士麥經營普國,嘉富洱援救意民,俄皇廣為征戰,林肯義釋黑奴諸事。牽絲攀藤,交錯復迭。最后歸結在只有廣采新機,教育百姓,開通智慧,才能國家富足,兵馬強壯,永慶升平。
《新列國志》著眼于小說的淺近通俗,易讀易懂,且“能引人入勝”,較之正史更能為人接受,于是采納而為之。關注西洋歷史,尤其重近世史,原因在于其間之變遷乃有“日異而月新”之勢,這對正處于同樣的變動時代的中國無疑有一種借鑒參照作用。亦是基于這一點,其在敘述中時“與我國史事對勘”,一以“觸類引伸”,“左右逢源”,增加熟悉,幫助理解,二則在比照中或隱或顯地表達一種關于優劣利弊的判斷與評價,雖尚為膚淺與初步,然畢竟是作品的價值所在。
《新列國志》作為歷史小說,承源遠流長的“講史”傳統,自然以敘述為主,但亦未忘不時地發表些評點與議論,以引起讀者的注意與思考,這里主要是通過類比來實現的,其中不乏切中要害之語。諸如“蓋美國之君,即從民間公舉,故君民交接,往往略分言情,毫弗疏闊,就是出行時候,亦輕車簡從,不像中國皇帝高拱深宮,偶然出來,須警車清道,百姓無從望見顏色,使君民之意不相通,手下的人,可以任意蒙蔽,弄得流弊無窮。”(第二十八回)這是對君民關系的直論,其實又何嘗不是對兩種政體優劣高下的臧否評價呢?在談及英國的殖民政策時,以俄國作對比。俄國用強權,英國用懷柔,直則易折,柔能克剛,一似猛虎張牙舞爪,一若狐貍千嬌百媚,待精血被吸盡,則國將不國,民又何以自立自強。這就是英國得以稱霸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樣生動形象的比較有助于讀者認識的深化。
《新列國志》主要敘述西洋歷史中政治、軍事等重大方面,但在文化進程方面亦為讀者提供了一些新的知識與消息。若關于郵票的產生及其便利之處:
從前郵費極貴,相去華程百余里,信資要英金八辨士,約合華錢一百六十。故英民遠客在外的,不敢多寄家信。后有一人,名羅蘭希利,始創郵票的方法,發賣民間。每票取英金一辨士,約合華錢二十,每信一封,將此票黏于封面、投入郵政局中,公家就肯代寄。一國之中,不論遠近,只消二十錢信資。又有不加封套的明信片,僅收半價,一樣代寄,豈不大大的便宜么?信資既廉,寄信人必多,公家除去耗費,尚有余利,不是公私兩便么? (第十二回)
《新列國志》以介紹、宣傳為手段,以借鏡、激發為旨歸,其價值主要在于提供新的知識,促成新的思考,雖然就其表現來看還十分有限。在藝術方法上除了能較為廣泛地運用比較手法外,則別無可求。
上一篇:《文明強盜》簡介|鑒賞
下一篇:《新茶花》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