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究教育談》簡介|鑒賞
短篇小說。天僇生著。載《月月小說》第十二號,請光緒三十三年 (1907) 十二月出版。
小說寫一個老學究辦學,辦而少教,誤人子弟,后被禁止用學堂名義辦學,結果終因貧病而死。這位學究姓陸, 少年時讀過一些書,但都不甚了了。年約五十許,以辦私塾為業。他素有白天睡覺的癖好。當他坐在那里打瞌睡,學生則甚為得意,相撲為戲。當他醒來見此情狀,就大聲呵叱學童,學童則齊聲亂誦。他平時輪流在學生家吃飯,教書時,就根據誰家飯菜的豐歉,而決定給予學生授課的多少。因而每逢先生枉顧,村人必增酒饌以飼。一日,陸先生偶入城,聽人說政府方停科舉,立學校,驚嚇欲絕。不久,村農亦陸續送子入校學習。而在陸先生處讀書的則所剩無幾。為生活計,先生忽得奇策,即在舊塾門首寫上“某某高等小學堂”,陸先生也由舊日蒙師而變為學堂校長。而堂中百無陳設,學生書案仍與牛磨雞塒相混雜。后來,那些原來離去的學生又陸續歸來。先生很高興,又想,“今朝廷方獎勵教育,有獨立創建學校者,許大吏保獎。吾今設學堂,利則厚矣,有利不可無名,盍具呈學司,學司視學務重,必為吾出奏,吾由此可得清銜”。因而,歷時數日,擬就一稿,來到省城,以開辦情形稟學使者,求使者代奏。使者見稿中滿紙新名詞堆砌、語氣不通而大驚,說要等派員勘察學校再定,來人發現陸先生從校舍、教科書到教學器具等均無辦學條件,遂不準再用學堂名。此后再無學生到陸先生處求學。陸先生亦因貧病而死。
這篇小說題為《學究教育談》,而實在是一部陸學究傳略,小說塑造了一個沒有學問卻以辦學為業,且精于名利,貪圖錢財,甚至愛占小便宜的老學究的形象。他自己對學問知之甚少,對于辦教育,只是為了貪圖眼前的實惠。在辦私塾時,看不出他對學生有什么好的教育方法,更多的是放任自流。而當辦私塾沒有出路時,這個過去曾罵習西文、設學校的人為漢奸的老學究則靈機一動,改私塾為學堂, 自己也搖身一變為校長,至于校舍、教科書以及教學器具則全然不加考慮。最為有趣的是聘任教員一事。當時有人問他,既設學堂,為何未見聘請其他教員,這位學究回答說:“否,吾生有丈夫子五。吾長子嘗在郡城讀勃拉馬半本,可以教英文;吾次子善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可以教歷史;吾三子善治田,可以教理化;吾四子往來鄉城間路徑甚悉,可以教地輿;至于體操、唱歌二科,則非吾幼子莫任。因吾幼子年雖十余歲,然居恒時時猱升樹杪,入鄰翁圃,竊其果實,又能唱秧歌也。”這些就是他的教員隊伍,可想而知,讓這些人教書,天曉得會教出什么樣的學生。他辦學可以不注重對學生的教育,但不可不撈取他的名利。他趁朝廷獎勵教育的時機,想以獨立辦學堂的名義,弄它個頭銜掛掛。結果偷雞不著蝕把米,連自己的飯碗都給砸了。他是個貪圖小利,視財如命的人。小說以簡潔的筆法,將老學究這一性格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到學生家吃鈑,見有豬肉等好菜,總是趁人不注意時,“徐徐引指至盤,力取少許置懷袖間,而已則故為莊容,若無事者然。”每逢節日來臨,村人都要給他送些小洋元,他將收到的錢“一一陳之案上, 首讀所鏨文,細語曰,某某省造,某某通寶。繼又數曰,一枚二枚,乃至數十枚。數無訛,乃以銀元次第置掌中,試其輕重。凡銀色稍次者,必駢二指以銀置指端擲幾上,聆其聲,如是者再。然后撿厚楮裹之。以兩手挾持,手戰不能止。若恐其飛去者。目左右顧,恐有人于破壁中竊窺也。見無人,乃與師母出破櫝,啟其鍵,置銀其中,外鋪以破布及敗絮,十數重,然后已。至夜分,茍風動或門啟有聲,先生必驚起,防人胠甚篋”。短短的文字,將老學究的一系列動作與心態描寫得生動、傳神。
這篇小說雖然表現的是一個老學究辦教育的情況,但是,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鄉村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端。同時,它對當時社會上只圖名利,不務實際的現象是一個有力的揭露與抨擊。
上一篇:《嬰寧*》簡介|鑒賞
下一篇:《安祿山事跡》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