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棗記》簡介|鑒賞
明代白話中篇神怪小說。凡二卷十四回。封名題《薩仙咒棗記》,正文前題《鍥五代薩真人得道咒棗記》,署“安邑竹溪散人鄧氏編,閩書林萃慶堂佘氏梓”,作者即鄧志謨,其版式亦同《鐵樹記》、 《飛劍記》。卷首有作者自序《薩真人咒棗記引》,署作于“萬歷癸卯”年。小說在廣采民間傳說、戲曲筆記的基礎上,敘說了薩守堅得道的故事。全書分四大部分:第一回為序篇,敘“薩真人前身修緣”。他本為殺戮眾生的屠夫吳成,三十年后念佛修行,改惡從善,轉生為富戶陸右,屢積功德,故死后閻王命童子直接引至陽間出世,投蜀西河縣薩如望家出世。第二回至第五回是寫薩真人誠心修道的過程。他先充衙役,后業醫都誤人性命,乃思出家修道,懺雪前非,終至江西龍虎山見張天師,入真人之籍。第六回至第十回,敘惡神王惡,多次想陷害真人而不能得逞,終于悔改,改名王善,為真人的從者。第十一回至第十四回,敘真人往地獄救度死者,后得觀音菩薩之助,功德圓滿,又蒙張虛靖、王方平、葛仙翁諸仙奏請玉帝,遂入仙班,王善也被任命為靈官。書名為《薩仙咒棗記》,主要見于第三回薩真人棄醫學道時,葛仙翁曾教以“咒棗之法”,即“念動咒語,其棗自然大,頗如梨。一日但咒九棗,每食三棗,則有一日之飽,更不消食煙火食也”。 整部小說,雖以宣揚道教為主,然也能融合儒、佛兩家。小說故事多變,文字通暢,好用疊詞,如第五回寫龍虎山的風光曰: “龍虎山果是一所福地,則見來的地脈是迢迢遞遞的峰巒,朝的流水是彎彎曲曲的河道。左邊列的是蜿蜿蜒蜒的青龍,右邊繞的是端端正正的白虎。山上騰的是縹縹渺渺的祥云,洞前凝的是氤氤氳氳的瑞靄。裁的松是蒼蒼翠翠的古標,種的竹是猗猗森森的勁節。飛的飛,舞的舞,是燁燁采采的紫鸞;唳的唳,叫的叫,是昂昂藏藏的白鶴。芳的芳,菲的菲,是奇奇異異的琪花;柔的柔,軟的軟,是萋萋茸茸的瑤草。那里有三十六宮,宮宮的焚著馥馥芬芬麝腦龍蜒; 又有七十二觀,觀觀的吹著咿咿啞啞鳳笙象管。”類似的筆墨不少,雖有時略顯板滯,但也別有一種趣味。
上一篇:《名山記*》簡介|鑒賞
下一篇:《四少奶奶》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