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惡花愁錄》簡介|鑒賞
社會小說,三十六回。扁舟子著。 1916年12月上海中華書局出版。有作者1915年冬《自敘》。
書敘清朝末年,江西都昌縣的胡天舟、劉望蒼、洪匡白、紀鏡寰等青年知識分子,他們既反對清政府的假立憲,又懷疑革命黨的暴力革命,以為只有“普及教育”才是救國的唯一途徑。于是利用清政府辦“新政”的機會,千辛萬苦,成立了一個教育會,開辦了一所小小的初級小學堂。不久,武昌起義成功,全國紛紛響應,清政府頓時土崩瓦解。都昌縣不費一刀一槍,也宣告光復。胡天舟等人喜出望外,以為振興中華大有希望,于是竭盡全力,襄助國民政府。然而很快就使他們大失所望。原來革命黨因自身力量不足,在起義時主要利用了官兵中的新軍和地方幫會。革命成功后,這些人自恃功高,不服新政府的節(jié)制,飛揚跋扈,胡作非為,甚至搶劫縣府。同時由于革命形勢發(fā)展極快,革命黨無力遍顧,只好利用清朝的舊官吏,從而使他們搖身一變,又成了新貴。再加上盜賊乘機活動,大案屢次發(fā)生。如此一來,清政府雖然垮臺,社會依然動亂不堪,百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胡天舟等人心灰意冷,激流勇退,賦閑家居,以流連山水排遣苦悶。不久,或病或死,風流云散。
作品以一個小小的縣城為背景, 以幾個青年知識分子為中心,從一個不顯眼的角度,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的社會情況。比如清朝官吏的昏庸齷齪,地方紳士的頑固不化,廣大民眾的渾渾噩噩,少數志士的憂國憂民,以及辛亥革命的極不徹底等等。這一些都是非常真實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敗原因。作品的思想傾向也是進步的,作者對清政府的憎恨,對辛亥革命由懷疑到歡迎再到失望的態(tài)度變化,以及主張“普及教育”等等,無不出于深切的愛國主義。作品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內容非常干凈,甚至幾乎不涉及女性人物。這在民國初年的小說界是罕見的。
上一篇:《郗太傅擇婿*》簡介|鑒賞
下一篇:《野記》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