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淮上女
減字木蘭花·淮山隱隱
淮山隱隱,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萬頃煙波萬頃愁。山長水遠,遮住行人東望眼。恨舊愁新,有淚無言對晚春。
淮上女,是南宋時淮河下游一位民間才女,姓名不傳。金人元好問在《續(xù)夷堅志》里的“泗州題壁詞”條中記載:“興定末,四都尉南征,軍士掠淮上良家女北歸,有題《木蘭花》詞逆旅間云云。”所謂《木蘭花》,即指這首《減字木蘭花》而言。“興定”為金國年號,“興定末”指公元1220到1222年這一段時間。這時,北方的蒙古族日益強大,金人被迫南遷,為挽救其國力衰弱之頹勢,不斷派兵南下攻宋。金兵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所不為,許多良家女子被擄掠蹂躪,淮上女就是這千千萬萬個受害者其中之一。她被擄北行,在泗州旅舍的墻壁上題寫了這首傷亂離、抒悲憤的《減字木蘭花》。篇幅雖短,卻有似于蔡琰的《悲憤詩》《胡笳十八拍》,充滿了國破家亡之痛、生死亂離之恨。
上闋四句,兩句說山,兩句說水,文字上、含義上都形成了巧妙的扇面對(即隔句對);若把一二句看作上聯(lián),三四句看作下聯(lián),除了第一字“淮”字相重外,又是一副典型的工對。“淮山隱隱,千里云峰千里恨。”作者回望家鄉(xiāng),看到的是隱隱約約、一片迷濛的淮地之山,那一望無垠、云遮霧罩的淮山,千峰萬嶺,一座座都飽含著對殘暴敵人的無窮仇恨。“淮水悠悠,萬頃煙波萬頃愁。”那悠悠流逝的淮地之水,煙波萬頃,浩淼無際,到處都滿貯著被蹂躪受摧殘的民眾無比的憤怒和怨愁。這是把人的主觀感情注之于山水景物之中,借山水之形,表人之感情。作者心中的國仇家恨、重重怨憤,正如那望不盡、數(shù)不清的千里云峰、萬頃煙波一樣,教人如何承受得起!
下闋把山水、愁恨總起來說:“山長水遠,遮住行人東望眼。”宋代的泗州,治所在今江蘇盱眙附近,在作者家鄉(xiāng)之西。作者無限留戀自己可愛的家鄉(xiāng),被擄的路上,一步一回頭。但漸行漸遠,她回首東望故園的淚眼,被那千山萬水遮得迷迷茫茫,模糊不清,望不見家鄉(xiāng)、看不見親人。這新愁舊恨,重重疊疊,壓在心頭,無處傾訴。她淚眼朦朧,對著暮春之景,哀嘆自己的不幸遭遇,痛惜家鄉(xiāng)的大地河山,“有淚無言對晚春”。這句結(jié)尾,意味深長,“無言”之中,滿含著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無限眷戀和對敵人的極端仇恨。
這首小令,感情深沉真摯,語言非常通俗曉暢,富于民歌風味。
上一篇:(宋)魏夫人《減字木蘭花·西樓明月》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朱淑真《減字木蘭花·獨行獨坐》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