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紀傳體北齊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唐李百藥(565~648)撰。其父李德林,仕隋為內史令,曾修北齊史。唐貞觀三年(629),百藥奉敕撰修《齊書》。此書以其父舊稿為基礎,并參用王劭編年體《齊志》及其他書籍,于貞觀十年撰成。全書有帝紀8卷,列傳42卷,總計50卷。宋時加“北”字,以與蕭子顯的《南齊書》相區別。《北齊書》因受王劭影響,文筆生動,記載有不少當時口語。如卷50《高阿那肱傳》中記:“安吐根曰‘一把子賊,馬上刺取擲著汾河中’”劉知幾對此甚表贊成,以為史書應存留當世口語,否則將使語言古今無別,夷夏不分。唐設史館,修有八史,卷帙浩繁,傳抄不易,又加之未妥善保存,至北宋便多有散佚。《北齊書》及《高氏小史》(兩書原多抄自《北齊書》)等書補全。最早刻本,據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所記,是在北宋末年,但早已失傳。今本《北齊書》出自眾人之手,故體例不純,間有前后矛盾上下文不連貫及詳略不等之處。但由于前人所撰北齊書多已亡佚,此書仍是研究北齊歷史的重要參考書籍。197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北齊書》點校本,系根據三朝本、南監本、北監本、汲古閣本、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商務百衲本,互相校定而成。
上一篇:《北里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十通索引》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