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黃庭堅
清平樂·春歸何處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這首《清平樂》表現作者的惜春感情,是黃庭堅詞中寫得最好的一首代表作品。詞人愛春天的好光景,就舍不得春天歸去。這里寫的就是想要留住春天,不讓它溜走的意思。
黃庭堅早年詞作多艷情,晚年詞作深于感慨。這首詞當寫于作者因政見偏于保守被貶之時,作者借傷春歸去來寫自己暮年無為的感慨。
這首詞作者用的是擬人手法,設想新奇,構思巧妙,意境優美動人。詞的上闋是構思巧妙的惜春詞。起二句“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說春天到哪里去了呢?它靜悄悄地歸去,一點蹤跡也未顯露,找不到它溜走的腳印,只見一片冷靜的景象。這里詞人用擬人化手法,把無知的春天人格化,使人對詞中所描寫的事物感到具體親切。首句點明是惜春之作,但不明說春天過去了,卻問春天到哪里去了,給人以不知春天何去的感覺,顯得奇妙而新穎。次句把春歸的形象再現出來,寫它無聲消失的情景,不但不知去向,而且不留蹤跡。字面上雖未流露出惜春意思,而實際上充滿了對春天離去的惋惜之情。抒寫出詞人青春不再,年老無為的感慨。上闋末兩句“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這是以設想的形式,揭示詞人強烈的留春情感。詞人提出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蹤跡,就懇請代我將春喚來,與我永駐人間。詞人是多么希望再回到昔日春風得意之日,力喚春天歸來與他同住,由癡情到了忘情,將惜春之情更向前推進了一步,使春歸的形象也更進一步,得到充實豐滿。
詞的下闋是回答“春歸”的問題。開始兩句“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首句先以肯定的語氣說春天無聲無息消逝了,它的蹤跡誰也不知道。這是多么令人惋惜而惆悵的事啊!詞人為了尋找春天的蹤跡,接著便去“問取黃鸝”。為什么要問取黃鸝呢?因為黃鸝是出沒于春夏之交一種鳴聲悅耳的小鳥,活躍于翠柳之間,春天一來它就歌唱了,它對時令的變化敏感性強,該當知道春天的去處。這又透露出一線希望,最后把希望寄托在黃鸝的身上了,使無可奈何的惜春之情,又加深了一層。但是,詞的歇拍兩句“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說黃鸝雖婉轉地鳴叫了千百遍,好像告訴人們關于春天的蹤跡,可是沒有人懂得它的意思,黃鸝也只好趁著風勢從薔薇花叢中飛走了。而薔薇開花之時亦在春末夏初了,所以,結句“因風飛過薔薇”含蓄地透露了詞人對春天已過,無法挽留的惆悵傷感情緒。作者如此為春天離去而傷感,是因感到失去生機勃勃的美好春光,同他的政治失意是連在一起的。
這首詞用筆含蓄,惜春而不直說惜春,是本詞藝術手法上的一個特點,寫得十分委婉,一波三折,而每一轉折,都能加深一層惜春之情。直到詞的末句,仍不肯一語道破,使人感到余音裊裊之美。詞的上闋“若有”兩句,與作者同時的詞人王觀《卜算子》中“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兩句,雖很相似,但相比之下,后者就不如前者含蓄。所謂“小詞以含蓄為佳”,黃庭堅的《清平樂》詞,正體現了這一特點。
上一篇:(宋)史浩《清平樂·游石頭城》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王安國《清平樂·春晚》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