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征明
鷓鴣天·秋雁
萬里南來道路長,更將秋色到衡陽。江湖滿地皆矰繳。何處西風有稻粱。隨落日,渡清湘,晚鴉沖突不成行。相呼莫向南樓過,應有佳人惱夜涼。
詠雁之作,歷來不少,較著名的,有唐人杜牧之的《早雁》、宋人蘇東坡的《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以及張炎的《解連環·孤雁》。這三首都是通過詠雁托物寓意,杜詩詠邊地人民流散之苦,嘆世憂民;蘇詞詠自己的謫居寂寞,寫清高幽素;張詞則詠國破家亡之悲,感念淪落之痛。文征明此詞,詠雁的生存危機,是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上,深潛人世禍患無常之憂,結以佳人秋夜獨處之苦,感慨凄涼。
前二句慨寫秋雁萬里南飛,歷盡長途逆旅勞頓,年年攜帶秋色抵達衡陽,起調平實,境象開豁,用北雁南飛至衡陽即止的傳說揭示題旨。“江湖”二句陡作翻騰,強調大地到處布滿殺機,北雁南來,兇多吉少。“矰”,古代用來射獵飛禽的箭,尾端系的生絲繩稱“繳”。秋雁南來,不但為險惡殺機所包圍,而且秋風中也并無稻粱可供覓食。詞人筆下的秋雁比杜牧筆下尚能享受“水多菰米岸莓苔”的秋雁境況更為艱難。杜甫曾有“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句,詞人化用杜詩,謂秋雁欲謀稻粱而不可得,前路唯危。至此,人們不禁要為朝不慮夕,溫飽無著的秋雁一掬同情之淚。透過寒雁形象,人們仿佛看到一個進退維谷、在險惡陷阱間徘徊、衣食無靠的古代文人的形象。
盡管世途艱難,可南去的決心不可更改。雁群仍然“隨落日,渡清湘。”這是候鳥的執著追求,也是身不由己的選擇。“落日”渡頭,平添一儒凄涼蕭索。可是和平無爭的雁群,卻又遭到“晚鴉沖突”,以致亂了雁陣。“鴉”與“雁”同為飛禽,雁陷入困境,卻又遭鴉的欺凌,進一層寫出秋雁罹遇的危殆之境。此畫面,寫飛禽間的爭斗,新穎獨到,啟發人聯想到人類社會的紛爭,寓意深沉。結拍二句,寫秋雁相呼叮囑,莫過南樓,恐增添“佳人”“夜涼”的悲苦之思,替人設想,忠厚纏綿,既將雁情與人情綰合,又表達出作者一片悲天憫人的同情心。同情心,乃人類最可珍愛的一種情意,落拓悲愴的雁群尚有之,人何能無?此結雖化用前人佳人南樓相思、盼鴻雁傳書之類固定程式,但從秋雁“相呼”“莫過”“南樓”角度表現,別出心裁,翻出了新意。
此詞措辭樸實,節奏流走,于詠雁之尋常詞語中,暗含憤世疾俗之嘆,深潛人生唯危之憂。尺水興瀾,小題大作,具有唐人絕句自然蘊藉,韻遠神邈的特色。
上一篇:(明)王夫之《鷓鴣天·藤蓑詞》原文賞析
下一篇:(元)魏初《鷓鴣天·去歲今辰卻到家》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