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夫之
鷓鴣天·藤蓑詞
拾得藤蓑掛破船,蘆汀柳岸兩悠然。曈昽海日生殘夜,爛漫江春入舊年。霞散綺,綠飛煙,儂家何處不青天?星辰濫摘從人買,只索苔陰數顆錢。
王夫之《鼓棹初集》收有《鷓鴣天·藤蓑詞》五首,此為其二。作者自注:“藤蓑,白沙隱服。”這為我們理解全詞提供了啟示。
懸一件藤蓑,乘一條破船,主人公的境況已見一斑,何況這件藤蓑還是拾來的! 然而,物質生活的匱乏,絲毫沒有妨礙他保持恬淡自得的心境:“蘆汀柳岸兩悠然。”也就是說,無論小舟蕩到哪里,無論外界發生了什么,他都始終委運任化,處之泰然。有了這樣的精神境界,大自然的變化在他的心目中也就別具意味了。“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本是唐人王灣《次北固山下》詩中的名句,作者全盤移來,嵌入詞中。這種做法,前人也并非沒有。如晏幾道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就是照搬唐人翁宏的詩。但晏氏以翁詩入詞,自是天生好言語,歷來論者公認詞勝于詩,而“海日”二句,頗有盛唐之風,一般說來,不宜入詞,作為藝術鑒賞力極高的王夫之,當然不會不懂這個道理。于是,他在二句前分別綴以“曈昽”、“爛漫”,加以形容,竟使得二句唐詩融入詞中,顯得妙語天成。作者的這一創作實踐,對我們考察詩詞之別,探討文學因變,是有著啟發意義的。“曈昽”,形容太陽初出由暗轉明。“爛漫”,形容春天剛至,大自然的色彩非常鮮麗。人們常說,每一次日出,每一個春天,都有全新的內容,作者抓住這兩點來寫,無疑是傳達寄情山水給他帶來的無盡喜悅,那么,他的“悠然”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了。
下片承“曈昽”二句,先寫景。“霞散綺”,化用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余霞散成綺”句,寫朝霞散射天空,有如錦緞,突出了清晨的明麗。謝詩原是形容晚霞,此借用為朝霞,意味自有不同。霞光已出,天色漸明,舉目望去,堤上楊柳迎風搖曳,婀娜多姿,然畢竟尚有朦朧。故不用“柳飛煙”,而用“綠飛煙”,可見其下字的準確。如此美景,引來主人公的一聲感嘆:“儂家何處不青天。”此處隱約透露了作者情志。皆是頭頂青天,與其屈心抑志,同塵和光,何如小舟漂蕩,寄情江海?何況還有這樣美的景色呢。有了這樣的意度和精神,自然能與大自然完全契合,手摘星辰,當然不在話下。古人因苔點呈圓形,狀如錢,故稱青苔為苔錢,作者此處用“青苔數顆錢”,乃是極言其少。詞中主人公可以“星辰濫摘”,賣給別人時,卻“只索苔陰數顆錢”。這不僅給全詞涂上了一層浪漫色彩,更主要的是,通過這一細節,渲染了主人公對金錢榮利的看法,使得他的飄然物外有了“根”,也與開篇“拾得藤蓑掛破船”緊密呼應起來。
以漁父的形象表現超然物外的情懷,這在文學史上已是屢見不鮮。但這首詞仍然有著時代的影子。眾所周知,王夫之是一位民族意識很強烈的愛國志士。明亡后,他隱居著書,消極反抗,以“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的精神,默默地、然而卻是有意義地生活著。詞中的這位主人公,從某種意義上看,正是他本人的寫照。
上一篇:清代·史鑒宗《鷓鴣天·詠鷓鴣》原文賞析
下一篇:(明)文征明《鷓鴣天·秋雁》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