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王 惲
黑漆弩·游金山寺
鄰曲子嚴伯昌嘗以《黑漆弩》侑酒,省郎仲先謂予曰:“詞雖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煙雨’目之,何如?”予曰:“昔東坡作《念奴曲》,后人愛之,易其名曰《酹江月》,其誰曰不然?”仲先因請予效顰,遂追賦《游金山寺》一闋,倚其聲而歌之。昔漢儒家畜聲妓,唐人例有音學,而今之樂府,用力多而難為工,縱使有成,未免筆墨勸淫為俠耳。渠輩年少氣銳,淵源正學,不致費日力于此可也。其詞曰:
蒼波萬頃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
金鰲頭、滿咽三杯,吸盡江山濃綠。蛟龍恐下然犀,風起浪翻如屋。任夕陽、歸棹縱橫,待償我、平生不足。
金山位于江蘇鎮(zhèn)江市西北,山高六十米,周約五百余米,原矗立于長江之中,唐張祐《泳金山》詩有“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之句。由于長江水流的變遷,清道光年間金山始與南岸相接。金山上的寺院建筑頗富特色。傍山而造,亭臺樓閣,層層相接;殿宇廳堂、幢幢相銜,構(gòu)成丹碧輝映、絢麗精巧的古建筑群,故金山有“寺里山”之稱。王惲的這首詞,只從山水著筆,描寫金“滄波萬頃孤岑矗”的壯觀景象,以及游金山的感受,空靈飛動,俊語妙思。
起筆兩句“滄波萬頃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以江水為背景來寫金山的遠景。山小而高謂之“岑”(見《爾雅·釋山》)。金山兀自矗立在萬頃滄波之中,故曰“孤岑”。“天竺”原指印度,后作佛教圣地的代稱,在此詞中指金山寺。“滄波萬頃”中的金山已是“孤岑”,“孤岑”上的寺廟,遠遠望去,則如水面上的一片美麗“天竺”了。“金鰲頭、滿咽三杯,吸盡江山深綠”,則寫立足金山,一攬大江形勝。金山又名金鰲嶺,傳說是由一只大龜托起而浮在水面的。詞人借用這一傳說,把金山視作一只大龜,江水視為杯中的綠酒,賦予金山以美麗的神話色彩。由于金龜“滿咽三杯”,吸盡了江山濃綠,才有金山秀麗可愛的山色。詞人精鶩八極,心游萬仞,運用傳說,對金山秀麗風景的產(chǎn)生作了天才的解釋。上片以動襯靜,寫出金山的靜態(tài)美。
換頭“蛟龍恐下然犀,風起浪翻如屋”描寫江水的動態(tài)美。詞人在此巧妙地運用了“犀角燭怪”的故事。南朝劉敬叔《異苑》卷七中記載,晉溫嶠至牛渚磯(今安徽馬鞍山采石磯),聽到水底有音樂聲,人稱水底多怪異之物,嶠乃燃犀角而照之,水底諸怪原形畢現(xiàn)。此處化用其典,寫出江水風起之時浪翻如屋的壯觀景象。歇拍“任夕陽,歸棹縱橫,待償我、平生不足”,抒發(fā)游金山寺的感受。“任夕陽”三字既寫出時間的推移,又寫出詞人游興未盡,樂不思返的心情。聽任游船紛紛歸去,百我卻留連忘返,以償暢游金山之夙愿。游人盡而游興未盡,言盡而味無窮,令人神往。
上一篇:(宋)葉清臣《賀圣朝·留別》原文賞析
下一篇:無名氏《后庭宴·千里故鄉(xiāng)》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