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歌·顧炎武》鑒賞
顧炎武(1613-1982)本名絳,后改名炎武,字寧人,晚號蔣山傭,學者稱“亭林先生”。昆山(今江蘇昆縣)亭林鎮人。早年參加“復社”,反宦官權貴斗爭。清兵南下,在昆山、嘉定一帶,參加抗清起義。失敗后,十謁明陵,游歷華北各省,考察邊塞山川形勢,訪求各地風俗民情,并墾荒于雁門之北,一生不忘復興。晚歲卜居華陰,卒于曲沃。
他學識淵博,對于歷朝典制、都邑掌故、河漕兵農和經史百家,以及音韻訓詁之學,均有研究。晚年治經,著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他反對宋、明理學空讀“心、理、性、命”,提倡“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在文學上,強調社會教育作用,認為“詩主性情,不貴奇巧”。現存詩歌420多首,均為他三十二歲入清后的作品,詩多寫興亡之事,托物興寄,力圖反清復興,他繼承了唐詩,特別是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真實地反映了民族矛盾和苦難時代。徐嘉贊揚:“撫時感事諸作,實為一代詩史,”可以“鐘美少陵”。(《顧詩箋注幾例》)詩之風格格蒼涼沉郁,悲壯激昂。其詩文善用典實,慰切貼當,無揉挎掇拾之弊。他眾體兼擅,而七律尤見功力。著有《亭林詩文集》、《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音學五書》等。
上一篇:《兩宋詩歌·陸游·書憤·陸游在詩史上地位的補充說明》鑒賞
下一篇:《兩宋詩歌·翁卷·京口即事·頸聯——古寺與戍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