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辯》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溫病條辯》作者清吳瑭。吳瑭(約1758~1836)字鞠通,江蘇淮陰人。此書撰于1798年。全書6卷,集明清溫病學術經驗,仿《傷寒論》體例,并自加小注編撰而成。是溫熱學派的名著之一。
《溫病條辯》卷首引《內經》經文19條,冠以原病篇,前3卷詳論溫病的病源和證治,將溫病分上、中、下三焦。分別論述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暑溫、伏暑、濕溫、寒濕、秋燥等證,合計238法,198方,圖一首。認為溫病原于火,其病機隨三焦變化而各異。故稱:“溫病由口鼻而入,鼻氣通于肺,口氣通于胃,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肝與腎也。始上焦,終下焦。”病自上而下傳變,與傷寒六經辯證和衛氣營血辯證方法頗有不同,而成互補,提出了清絡、清營、育陰等治法,在治療上《傷寒論》多用辛溫、甘溫、苦熱以救被傷之陽。而本書治療溫熱病多采用辛涼、甘寒、甘咸之品,以救護被傷之陰,繼承和發揮了溫病學說,制定了如清絡飲,清營湯等效方,其余諸卷分論“雜說”、“解產難”、“解兒難”,內容豐富,切于實用。本書所創如桑菊飲,銀翹散,一甲、二甲、三甲復脈湯等方劑,至今廣泛應用,正如朱彬為其作序贊道:“自溫而熱而暑而燥,一一條分縷析,莫不究其病之所從生,推而至于所終極;其為方也約而精,其為論也閎以肆,俾二千余年之塵霧,豁然一開”。另外,吳氏還有《醫案》行于世,《溫病條辯》解放后有排印本。
上一篇:《溫疫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游宦紀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