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派詩群·馮乃超·默》新詩鑒賞
輕煙 籠罩著池塘底安眠
沉默 枯朽著夢里的睡蓮
冬天來到疲乏的草根頭
靜悄悄地殺著蒼白的微笑
陽光隱在輕盈的煙綃
不照樹陰影里的哀愁
怠倦的枯枝愁訴
黃金的新秋也衰老
銀白的長發浸池中
輕輕拂掃浪紋的懊惱
我聽得幾句嘎聲的譏嘲
老丑的烏鴉飛鳴在樹梢
沉紅的落葉積滿了空寂的心
怎的感謝那無情的胡鬧
隆冬的嚴肅遠過于祈禱
沒有殉教者的苦惱
憂愁的圣母默現在空間
守護著靈魂的日暮
這首詩我們即使只用初級的審美感覺閱讀的視野,而不用二級的反思性的闡釋閱讀的視野(這兩個概念均借自聯邦德國文論家H·R·姚斯的《走向接受美學》一書)去觀照,詩歌的文本也會給我們強烈的刺激。讓我們將詩中情感負荷較重的一些詞語摘錄出來,我們就會驚訝地發現,詩人與那些深患“世紀病”的法國象征主義詩人有著內在的息息相通的心理狀態:輕煙。安眠。沉默。枯朽。夢。冬天。疲乏。殺。蒼白的微笑。陰影。哀愁。怠倦。枯枝。愁訴。衰老。銀白的長發。懊惱。譏嘲。烏鴉。落葉。空寂的心。無情。嚴肅。憂愁。靈魂的日暮。啊,這仿佛是詩人心靈的運行曲線!一般說象征主義詩歌理論是從不主張對詩做出明確解釋的。他們認為,詩歌是人類經驗精純的產物,它富有理念性質又超越明確的理念,具有更大的暗示能;它仿佛隨意與萬物契合卻有著精神深處的必然涌動,是純粹個人化的神秘體驗。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能夠深切地感到《默》所蘊含的精神意向。這首詩通篇寫的是冬天枯敗、寂寞、蕭索的自然景觀,但詩人是把這一切當做一種象征來寫的。象征什么?象征人們“靈魂的日暮”。詩人的悲觀主義似乎更徹底,他的筆下,那些有罪的靈魂甚至連祈禱的覺悟都沒有,在他們的意識中“沒有殉教者的苦惱”,這種情勢連圣母瑪利亞也感到“憂愁”!人們的靈魂就這樣給毀掉了,不是劇烈的崩潰,而是凍僵了的、枯敗了的、漸漸腐蝕了的……這種情調在當時,批判現實的色彩是很明顯的,它決不是無病呻吟,而是有病無處醫治。
朱自清先生對馮乃超的詩歌作過這樣的評價:“馮乃超氏利用鏗鏘的音節,得到催眠一般的力量,歌詠的是頹廢,陰影,夢幻,仙鄉。他詩中的色彩感是豐富的”(《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對照朱自清先生這段剴切之言,我們看到這首詩充斥著一種單調的疲乏的節奏,沒有變化,一切都靜默地流下去。這不是詩人對詩歌節奏變化的遲鈍,倒可能是有意為之的文體實驗,與此詩頹喪的內容融合無間,為憂郁的人世“催眠”。此詩的色彩感是豐富的,這種豐富不僅體現在明確的詞語如“蒼白”,“黃金”,“銀白”,“沉紅”等個上,更體現在全詩的物象都籠罩著一種類似古典油畫的氣氛。
上一篇:《西部詩詩群·楊牧·黑鷹谷》新詩鑒賞
下一篇:《新生代詩群·海子·龍》新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