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葉派詩群·鄭敏·小漆匠》新詩鑒賞
他從周圍的灰暗里浮現,
好像灰色天空的一片亮光。
頭微微向手傾斜,手,
那寧靜而勤謹地涂下輝煌
的色彩,為了幸福的人們。
他的注意深深流向內心,
像靜寂的海,當沒有潮汐。
他不拋給自己的以外一瞥,
陽光也不曾溫暖過他的世界。
這使我記起一雙永恒的手,
它沒有遺落,沒有間歇,
繪著人物、原野、森林、陽光和風雪。
我懷疑它有沒有讓歡喜
也在這個畫幅上微微染下一筆?
一天他回答我的問題,
將那天真的眼睛抬起。
那里沒有歡喜,也沒有憂慮,
只像一片無知的淡漠的綠野,
點綴了稀疏的幾顆希望的露珠,
它的純潔的光更增加了我的痛楚。
這是一首成人唱給孩子的歌。但真正讀懂它的,卻不可能是孩子。這是一首苦難的歌,但真正苦難的,卻是詩歌之外的引起我們聯想的東西。這是一首言近旨遠的象征詩。
“他從周圍的灰暗里浮現,/好像灰色天空的一片亮光。/頭微微向手傾斜,手,/那寧靜而勤謹地涂下輝煌/的色彩,為了幸福的人們”。這是一幅色彩對比強烈的“油畫”。小漆匠在一片死灰之中涂出了鮮艷的亮閃閃的油漆,我們深入象征,會想到那個昏暗的世界里,光亮和美麗是多么難得又是多么弱得可憐啊,但正因如此,它便以十倍的力量警醒著我們的良知和生命!小漆匠工作得勤謹而專注,整個精神都“微微向手傾斜”著,他涂下美和純真,卻是屬于那些“幸福的人們”。這里,有不平有控訴,但更重要的是,“那些幸福的人們”占有了美和光亮,本身就是消滅這些的同義語。在這“陽光也不曾溫暖過他的世界”上,小漆匠默默地癡心地刷出一片片內心的“陽光”,“他不拋給自己的以外一瞥”。這是詩人的主觀猜想,并非孩子自覺的行為和心態。詩人感到內心的苦難在翻滾,她難以抑制,她詢問孩子,企望得到與她的猜想一致的回答。但孩子的回答出乎她的意料,叫她更為震驚。那完全是一種純潔的天真的混沌啊——
“那里沒有歡喜,也沒有憂慮,/只像一片無知的淡漠的綠野,/點綴了稀疏的幾顆希望的露珠,/它的純潔的光更增加了我的痛楚”。孩子還不曾思考過人世的不平,不曾產生過深重的憂傷,他不知道前面等著他的是什么,他不知道這個丑惡的世界已經容不得純潔鮮明的“色彩”!啊,詩人的靈魂在這種無知的純真面前注滿了淚水,她體會到了那種難以言說的深層苦難,她甚至看到了孩子走向的那片沼澤,那團猙獰的死灰!對這些丑惡現實的批判,這無疑是更為有力更為內在的一筆,詩人抓到了它,就使這首詩超越了類似的題材,成為更高層次的東西。
此詩篇幅不長,但詩人的感情卻在短短的二十行里,經過了許多曲折。結尾的一節,忽然改變了詩的方向。在將主題引向更高的層次后,詩人又馬上收住,產生一種遐遠的深思效果,使我們掩卷之后,不得不陷入更廣泛的聯想之中。這時,我們的思緒已經不在孩子身上,我們發現了此詩更為深層的暗示性:“這使我記起一雙永恒的手,/它沒有遺落,沒有間歇,/繪著人物、原野、森林、陽光和風雪”。這雙永恒的手是誰的?是虔誠的藝術家們的手。在那個灰暗的世界上,他們的純潔、美好是多么無力啊!是的,“它的純潔的光更增加了我的痛楚”……
上一篇:《現代派詩群·李白鳳·小樓》新詩鑒賞
下一篇:《現代派詩群·史衛斯·小詩二首》新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