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顧頡剛著。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著名史學家,《古史辯》派的創始人。繼承歷代疑古辯偽的傳統,并吸收社會學、考古學和歷史進化論的科學知識,創立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對先秦至兩漢古書上的古史記載作了系統詳盡的考辯。該書原名《漢代學術史略》。共分《陰陽五行說及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經書的編定與增加》、《經學的今古文問題》、《古史系統的大整理》等22章。主要論述秦漢時期的學術及其與當時政治的關系,大體分為3個部分,第1至第7章論述在陰陽家和方士影響下建立的若干政治制度,第8至第18章論述博士與儒生由分而合發展成為漢代經學的過程,第19至22章論述漢代經學轉入讖緯的過程及其對政治所發生的作用。認為秦漢時期皇帝需要神秘的陰陽五行說加強皇權,“皇帝的神性越濃厚,他的地位就越優越,一般民眾也就越容易服服帖帖地受皇帝的統治”;秦漢的儒生迎合皇帝的意圖,因而經學中就出了《洪范五行傳》一類書籍,劉歆整理古文經書,又在《左傳》中加進了五德終始說的內容,東漢以后更是讖緯盛行;故“儒生和方士的結合是造成兩漢經學的主因”,“兩漢經學的骨干是‘統治集團的宗教’——統治者裝飾自己身分的宗教——的創造”。書中有不少富于啟發性的見解,可作為研究古史者的參考。作者于1929年在燕京大學歷史系任教期間,寫成《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一文,1933年擴充為《秦漢史》的講義,1935年題為《漢代學術史略》,由上海亞細亞書局初版。1955年上海群聯出版社修正再版,因“漢代的學術方面尚有很多的輝煌的果實,”“這本小冊子大都沒有敘及”,故改題為今名。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
上一篇:《禹貢錐指》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第二性——女人》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