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鄉醉鄉·陳從周》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記得十幾歲回老家紹興,一大早從錢塘江邊西興乘船,初次看到越山之秀,越水之清,陶醉在這明靜的柔波里。在隱約的層翠中,水聲櫓聲,搖漾輕奏著。穿過橋影,一個二個,接連著沿途都是,有平橋、拱橋,還有綿延如帶的牽橋,這些靈瓏巧妙,輕盈枕水的紹興橋,它們襯托在轉眼移形的各式各樣的自然背景下,點綴得太嫵媚明靜了。清晨景色仿佛是水墨淡描的,橋邊人家炊煙初起,遠山只露出了峰頂,腰間一綹素練的曉霧,其下,緊接平疇,遠望橋身如同云中之洞,行近了舟入環中,圓影乍碎。因為初陽剛剛上升,河面上的水氣隨舟自升,漸漸由濃到淡,時合時開,由薄絮而幻成輕紗。橋洞下已現出深遠明快的水鄉景色,素底的淺畫已點染上淺絳勻綠,河的深廣,山的遠近,岸的寬窄,屋的多少,形成了多樣的村居。粉墻竹影,水巷小橋,卻構成了越中的特色。晌午船快到柯橋了,船頭上隱隱望見柯橋,而這水鄉繁榮的市鎮亦在眼前。船夫在叫:“到哉,到哉,柯橋到哉,落船在后面。”船泊柯橋之下,香噴的柯橋豆腐干,由村姑們挽著竹籃到船上來兜銷,我們用此佐以干菜湯下飯,雖然沒有大魚大肉,但吃得那么甘香。午后乘興前進,船從水城門駛入市內。在我的腦海中那點綴古藤野花的水城門與斑駁大善寺塔所相依而成的古城春色,再添上岸邊花白色的酒壇在水中的倒影,既整齊又明快,逗人尋思,引我浮想,是橋鄉也是醉鄉。
1954年我應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之邀,普查浙中古建,水游了越中的名跡遺構。后來在一個暮春的寒天,乘著烏篷船,縮身上禹陵,籌劃修建工作。水寒山寂,逆風吹篷,寒不能忍,暫避橋洞之下,覺溫和多了,我分外地嘗到了橋的另一種滋味。至于大暑之天,橋洞又是納涼洞天福地,而橋頭望月,橋欄乘風,橋堍迎陽,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宜越人之愛橋,故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村,無橋不成鎮了。紹興石橋之多,堪稱天下第一。紹興有數以千座的橋,恐窮盡天下畫工,無以描其飄渺凌波之態,人但知山陰道上之美,而不知橋起化工之妙。
一舟容與清波里,兩岸稀疏野菜花,山似黛眉誰淡掃,水邊照影有人家。
青青隱隱水迢迢,是處人家柳下橋,曉霧蒙蒙春欲醉,黃鸝幾囀出林梢。
三步兩橋接肆前,市頭沽酒待嘗鮮,漁舟唱晚歸來近,水閣人家盡卷簾。
這三首是我那次去安昌鎮歸途中寫的。紹興的村鎮,其幽閑恬淡,適人鄉居,確是耐人尋味,甘心終老之處。橋是在整個村鎮中起著聯系的作用,東家到西家,南頭往北頭,都要經過橋,橋與橋相聯,橋與橋相望,而相隔人家白墻灰屋,倒影在水流中,水上有輕快的腳劃船,有平穩的烏篷船,門前屋后皆是停舟處,老人小孩對劃船來講,仿佛城市中的自行車,太方便了。
“小橋通巷水依依,落日閑吟到市西,柔櫓一聲舟自遠,家家載得醉人歸。”人們都稱美紹興城,是水鄉城市,我說紹興是水鄉村鎮,水巷城市,比較妥帖一些。因為紹興城外彌漫著廣泛的河流與湖泊,村鎮都安排在水上,無處不可通舟,而城市呢,周以護城河,環以城墻,有陸門水門,過去水門交通,遠超陸門,那大舟小船,清晨魚貫入城,中午或傍晚又相繼返鄉。城中的交通很多是水陸并行,有一路一河,有兩岸夾河,亦有只存水巷,僅可通舟。所以河道是成為紹興的動脈,無水未能成行。而橋名又多取吉利,每當喜慶,花轎所過之橋,在西北方向要過萬安、福祿兩橋,東北要過長安、宣祐兩橋,往南要經五福、大慶兩橋,事雖近迷信,亦可以看出紹興橋梁之多,與人們的生活所起緊密的關系。在城市因橋所起的街景,亦就是人們所謂的水鄉景色的組成中心。這些有橋與塔,橋與住宅,橋與廊,橋與寺觀,橋與戲臺,橋與牌坊……而建筑物中又點綴了橋。其形式大小,可說是因地制宜,極盡變化之能事。從步橋、牽橋、梁橋、拱橋、三腳橋、八字橋等等,古代勞動人民憑其對石橋的巧妙運用,可以靈活自如地應付各種水上的需要,那是太偉大了。如今新建之橋幾乎只有一種拱橋形式,似乎感到太單調點吧!
玉帶垂虹看出水,酒旗招展舞斜陽,
人生只合越州樂,那得橋鄉兼醉鄉。
橋鄉、醉鄉,唯紹興得之,在城鄉風光組成起主導作用的,應該歸功于橋,它是我國石橋寶庫,在世界橋梁史中占極光彩的一頁。
陳從周是著名的古園林專家,曾為我國的園林藝術做出過不少貢獻。他在專攻園林的同時,只要有暇,仍常寫些詩文,《橋鄉醉鄉》便是其中一篇。此文主要寫他兩次回故鄉紹興,對故鄉的橋所產生的一些感受。
紹興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風景名勝、歷史遺跡、文化名人比比皆是,觸目可見。而作為園林學家的陳從周,卻偏偏對橋發生了興趣,把紹興稱為“橋鄉”,這也真是獨具匠心。看來,讓一個有深厚國學和文學修養的園林學專家來寫紹興的橋,那恐怕也是最適當的人選了。
憑著陳從周豐富廣博的學問,以及他對橋的掌故了解,他可以把紹興城中及周邊地區一座座橋的來龍去脈,一個個如數家珍般地細說過去,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以他兩次回紹興故鄉的所見所聞,夾敘夾議,詳略得當、錯落有致地描寫和敘述了紹興橋的特色。
我們如果稍加比較,就不難發現,此文的第一節作者借泛舟返鄉一路上的目睹耳聞,著重寫的是橋與山水、村落的關系。橋不僅便利交通,而且有藝術之美。特別是在山水原野自然景物的陪襯下,更是顯得嫵媚動人,明靜多姿。
而在文章的第二、三節,作者又借一九五四年重游紹興的機會,著重描寫和敘述了橋與城市的關系。認為橋除起交通作用外,還有許多實際效用,在橋上可以望月乘風,在橋洞可以納涼取暖,而且對紹興來說,已構成了“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村,無橋不成鎮”的狀況。換句話說,在紹興,橋不僅成為一條獨特的風景線,而且與紹興完全融成一片,成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了。
如果從藝術表現手法上來說,有三點是頗值一提的。
首先,是出色的描寫。陳從周的國學根底極好,再加上他本身就是一位國畫家,因而在文中描寫起景物,往往宛然如畫。如他描寫清晨所見山水襯托下的小橋景色:“橋邊的人家炊煙初起,遠山只露了峰頂,腰間一綹素練的曉霧,其下,緊接平疇,遠望橋身如云中之洞,行近了舟入環中,圓影乍碎。因為初陽剛剛上升,河面上的水氣隨舟自升,漸漸由濃到淡,時合時開,由薄絮而幻成輕紗。橋洞下已現出深遠明快的水鄉景色,素底的淺畫已點染上淺絳勻綠,河的深廣,山的遠近,岸的寬窄,屋的多少,形成了多樣的村居。”在這里,山、水、橋、屋、舟、岸和田地,以及炊煙、水氣、云霧、陽光等,組構成一幅非常寧靜清麗的水鄉清晨圖景,誠如作者所說“仿佛是水墨淡描的”。如果沒有出色的描寫能力和文學修養,是難以用文字繪制成如此美妙的圖景的。
其次,是有詳有略,穿插得體。寫橋這類文章,很容易形成平鋪直敘的知識性介紹的文字,陳從周盡管對橋有豐富的認知,但他并不著意去描寫各種橋的形狀、大小、歷史淵源之類,而是著重在寫橋與城市、橋與村鎮、橋與山水的關系,有關橋的類型或專業知識,都不展開,只用筆輕輕掠過,如步橋、牽橋、梁橋、拱橋、三腳橋、八字橋等,都僅提一下名稱而已;而紹興橋之多,他也只用“紹興石橋之多,堪稱天下第一。紹興有數以千座的橋”略過,僅此而已,且都巧妙地穿插在字里行間。但每寫到橋與山水、城鎮的關系時,則不惜筆墨,詳加描述。
再次,是詩文相間,借詩點題。陳從周不僅能文,而且善詩,尤雅好舊體詩,因此得意起來,時而會在文中配上幾首詩,可謂文之不足,以詩配之。這樣不僅會使文章顯得活潑生動,有時也就靠它來點出題意。如作者在本文末尾處的最后一詩中寫道:“人生只合越州樂,那得橋鄉兼醉鄉。”便是借詩點題,點出“橋鄉、醉鄉”的題意,并以此稍加概括,結束全文,顯得十分自然。
不過,此文重點所在,仍在“橋鄉”,可說是介紹了紹興的橋文化,至于“醉鄉”一面,說得極少,似與題不切。倘以“醉鄉”為題,另撰一文,專述紹興的酒文化,亦未嘗不可。當然,這已是題外話了。
上一篇:《青春·蘇雪林》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鳥·梁實秋》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