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關系學概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公共關系課題組編著,1986年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
本書是國內出版較早,影響頗大的公共關系學專著。作者們在總結國內外公共關系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的基礎上,本著理論性與應用性并重、學術性與普及性兼顧的原則,全面介紹了公共關系的概念、意義、職能、機構、日常業務、調查研究和教育訓練等多種專業知識。根據大量統計材料論證了社會主義公共關系學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與必不可少性。書中明確指出:“面對計劃指導的商品經濟狀況,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搞活流通渠道。以1979年為例:該年我國生產了2500多萬噸鋼,但是到了年底,庫存鋼材有1800多萬噸,占了生產總額的75%以上。究其原因之一,就是流通渠道不暢。因此,大力開發公共關系事業,疏通商品流通渠道,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本書在理論上的見樹之一是提出了“開發社會主義公共關系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需要”的看法,從概念上劃清了社會主義公共關系學和資本主義或者是封建主義社會中的那些庸俗“關系學”的界限。作者指出:“從兩者產生的社會條件來看,公共關系是現代商品生產高度發達、信息傳播量急劇膨脹、現代經濟活動空前復雜的產物。而搞不正之風的關系學,從根本上來說,則是在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商品和服務極不充分的條件下產生的。從兩種關系學的對象來看,公共關系是公開的、社會的關系,而關系學則是見不得人的私人關系。從兩者運用的手段來看,前者是利用各種社會性傳播工具,后者是吃喝吹捧之類的物質利益。從兩者的出發點和效果來看,前者是為了國家、集體、個人都受益,后者則是損公肥私、損人利己。”因此,公共關系學與庸俗關系學確實是本質不相同,水火不相容的兩種東西。
上一篇:《先知》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六祖壇經》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