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鐘山記·季羨林》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幼時讀蘇東坡《石鐘山記》,愛其文章奇詭,繪聲繪色,大為欽佩,愛不釋手,往復誦讀,至今猶能背誦,只字不遺。但是,我從來也沒有敢夢想,自己能夠親履其地。今天竟能于無意中來到這里,真正像做夢一般,用金圣嘆的筆調來表達,就是“豈不快哉!”
石鐘山海拔只有五十多米,擺在巍峨的廬山旁邊,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但是,山上建筑卻很有特點,在非常有限的地面上,“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今天又修飾得金碧輝煌,美輪美奐。從山下向上爬,顯得十分復雜。從懷蘇亭起,步步高升,層樓重閣,小院回廊,花圃清池,佛殿明堂,綠樹奇花,翠竹修篁,通幽曲徑,花木禪房,處處逸致可掬,令人難忘。
這里的碑刻特別多,幾乎所有的石頭上都鐫刻著大小不同字體不同的字。蘇軾、黃庭堅、鄭板橋、彭玉麟等等,還有不知多少書法家或非名家都在這里留下手跡。名人的題詠更是多得驚人,從南北朝至清代,名人詠石鐘山之詩多達七百多首。從陶淵明、謝靈運起直至孟浩然、李白、錢起、白居易、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文天祥、朱元璋、劉基、王守仁、王漁洋、袁子才、蔣士銓、彭玉麟等等都有題詠。到了此地,回憶起將近二千年來的文人學士,在此流連忘返,流風余韻,真想發思古之幽情。
此地據鄱陽湖與長江的匯流處,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幾次激烈鏖兵。一晃眼,仿佛就能看到舳艫蔽天,煙塵匝地的情景。然而如今戰火久熄,只余下山色湖光輝耀祖國大地了。
我站在臨水的絕壁上,下臨不測,碧波茫茫。抬眼能夠看到贛、皖、鄂三個省份,云山迷蒙,一片錦繡山河。低頭能夠看到江湖匯流,揚子江之黃與鄱陽湖之綠,涇渭分明,界線清晰,并肩齊流,一瀉無余,各自保持著自己的顏色,決不相混,長達數十里。“楚江萬頃庭階下,廬阜諸峰幾席間”,難道不能算是宇宙奇跡?我于此時此地極目楚天,心曠神怡,仿佛能與天地共長久,與宇宙共呼吸。不由得心潮澎湃,浮想不已。我想到自己的祖國,想到自己的民族。我們的祖先在這里勤奮勞動,繁殖生息,如今創造了這樣的錦繡山河萬里。不管我們目前還有多少困難與問題,終究會一一解決,這一點我深信不疑。我真有點手舞足蹈,不知老之將至了。這一段經歷我將永遠記憶。
我游石鐘山時,根本沒想寫什么東西。有東坡傳流千古的名篇在,我是何人,敢在江邊賣水,圣人門前賣字!但是在游覽過程中,心情激動,不能自已,必欲一吐為快,就順手寫了這一篇東西。如果說還有什么遺憾的話,那就是我沒有能在這里住上一夜,像蘇東坡那樣,在月明之際,親乘一葉扁舟,到萬丈絕壁下,親眼看一看“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親耳聽一聽“噌吆如鐘鼓不絕”的聲音。我就是抱著這種遺憾的心情,一步三回首,離開了石鐘山。我嘴里低低地念著不知道是什么時候在我心中吟成的兩句詩:“待到耄耋日,再來拜名山”,我看到石鐘山的影子漸小漸淡,終于隱沒在江湖混茫的霧氣中。
1986年8月6日七十五周歲生日,寫于廬山九奇峰下
作者游覽石鐘山時,已是七十五歲高齡的老人。然而,這篇游記卻寫得生氣勃勃。展開在讀者面前的是美不勝收的湖光山色,是祖國燦爛輝煌的發展前景,是作者“不知老之將至”,憧憬未來的好心情。讀著這樣的文章,使人油然而起“生逢盛世”的愉快感受。
石鐘山是著名風景勝地,因山勢崢嶸而吸引游客;又因居高臨下,控扼江湖而有“江湖鎖鑰”之稱,是古時兵家必爭之地。古往今來,多少文人武將登上石鐘山,面對奇景異觀,抒發內心感受。作者在游記末尾,特意寫上了“七十五周歲生日,寫于廬山九奇峰下”,一個歷經滄桑的古稀老人,興致勃勃地登山游覽,用飽含感情的筆觸記述所見所感,抒發那個時代里的人普遍具有的一種心態:期待國家飛速發展、民族興旺發達,由此而稱之為盛世文章該是比較恰當的。
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很有深意。
開頭和結尾部分,都提到了北宋文學家蘇軾寫的《石鐘山記》。作者幼時就誦讀這篇文章,被蘇軾繪聲繪色的描寫深深吸引,以致對石鐘山充滿仰望之情。對這種仰望之情,作者用“從來也沒有敢夢想,自己能夠親履其地”,用登上石鐘山“真正像做夢一般”這樣夸張的語言來表述。又引金圣嘆“豈不快哉!”一語,言簡意賅地表現自己滿心的歡喜。但是,開頭的這寥寥幾句,不只為了渲染夢中境界成為現實的快樂,更顯示了在作者心目中,石鐘山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游覽勝地,而是有著濃重的文化底蘊。這一份幼時培育起來的感情,使石鐘山對作者具有無窮的魅力。那么,此番登上石鐘山,該是夙愿已了?文章的結尾段卻說了一些出人意料的話,作者說他是帶著遺憾的心情,一步三回頭地離開石鐘山的。遺憾由何而來?依然由《石鐘山記》引起,蘇軾當年月夜山腳下所見的奇景,吸引著他“待到耄耋日,再來拜名山”。對于作者,石鐘山豈非魅力無窮!這魅力的形成緣于蘇軾的《石鐘山記》,由此可見文化淵源的力量。從這個角度來認識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兩者之間就不只是在結構上的遙相呼應,更起著加深文章內涵的重要作用。
文章的主體部分,描寫登山過程所見,其中,作者著重寫的是人文景觀。
從懷蘇亭開始登山,作者首先寫的是山上很有特點的建筑,建筑很多,以至“從山下向上爬,顯得十分復雜”。建筑很美,以至可以引用《阿房宮賦》中“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來表現。作者特意說到“今天又修飾得金碧輝煌,美輪美奐”。含蓄地表現了幾千年來,石鐘山吸引著人,而人的力量又使石鐘山變得更美。
除了“處處逸態可掬”的建筑外,作者還描寫登山過程中觸目可見無數碑刻和名人題詠,這同樣顯示了石鐘山對人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以至無數文人雅士紛至沓來。從列舉中所提到的人名、所羅列的數字,又足見這些碑刻、題詠使石鐘山積聚起濃厚的文化底蘊,使石鐘山因而更具魅力。
如果說,在以上部分中,石鐘山的人文景觀已經表現得相當鮮明,那么,登上山頂之后的描寫,在這方面尤其突出。石鐘山占地有限,海拔不高,位于廬山旁邊,被襯托得“小巫見大巫”,多少年來,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人在此流連忘返?這一疑問在登上山頂后便可恍然。原來,這是石鐘山特定的地理位置在起作用。歷代文人武將,在不同情景下,登上位于鄱陽湖和長江匯流處的石鐘山,聯想起自己的身世處境,能沒有種種感觸嗎?作者將登山眺望所見落實到這一點上來盡情展開。作者身處充滿希望的年代,遙想悠久的民族傳統,放眼祖國未來前程,感到極為歡暢。這是在寫石鐘山,更是在謳歌他生活的時代。
這篇游記用語簡練,大量的四字句增添了濃濃的書卷氣,夾雜在其中的一些白話口語又增添活潑親切之感。文章里的多處引用,也都恰到好處。
上一篇:《盂蘭夜·師陀》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英詩誤我·顏元叔》全文與讀后感賞析